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生命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幸福的教育是“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栖居”,这里的生命不只是学生的生命,也包括教师的生命。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而忽视了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忽视了对教师生命幸福的引导。实际上,幸福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幸福,而且要追求教师的幸福,要创造师生共同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沈河区朝阳一校既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有超前办学理念的引领。基于学校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我们把"十一五"期间的学校发展聚焦在"活力教育"上,凝练出"活力教育"的办学思想。"活力教育"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教育,是让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惠及教师的幸福,让教师的激情彰显学生的活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如何为"活力教育"的实施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时产生的一种愉悦和完美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改变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提高生命意识,激发创造力.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教师教学生活中,要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沉寂中唤醒,要让他们从"圣化"和"匠化"的角色定位回归到真实的"人"的定位,要让他们于充盈活力的"生命课堂"中焕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要让他们于自由的教学中诗意地栖居,要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多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活力教育旨在强调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开发师生生命活力,实现师生自主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者和幸福创造者的教育.因此,活力教育需要幸福校园,幸福校园更加呼唤活力教育.“经营活力教育,创建幸福学校”有两条主线:一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不仅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还给孩子一个幸福人生.二是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正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教育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命历程;我要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我的每一名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是  相似文献   

7.
何海江 《学子》2014,(2):40-41
<正>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童年,还要给予孩子一个幸福人生。"教育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生命历程;我要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我的每一名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受教育的幸福"是  相似文献   

8.
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学校园,普遍缺乏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要创建生命勃发的生态园,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成为教师幸福成功和学生生命发展的坚定引导者;关爱师生的幸福健康和生命质量;铸造富有生命力发展的校园文化,创造生命勃发的人文生态环境;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激励学生的创造能量;激励师生高效灵动,让生命课堂更精彩;倡导建立和谐奋进的师生关系,创设春风化雨、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  相似文献   

9.
营造幸福的教育要着眼现在、遵循规律、解放师生、科学施教,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教育引领生活幸福,应当要放眼长远,重视教育效能,提升师生素养,从而形成文明自觉,使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长时间、更优质量、更高层次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是主观体验与客观境遇的结合体。教育关涉人的幸福,本文基于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以人的幸福为旨归,重塑课堂本真价值,积极探索赢在终点的教育,把人们普遍认同的"幸福"价值作为确立我国教育终极核心价值的一种积极选择。打造幸福课堂,培育幸福感的学生群体,根植于践行土壤,重构课堂模本,诠释幸福承载场域的诉求、维度与意蕴,将师生幸福体验浸润教学的全过程,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着力探寻教学动态平衡点,呼唤课堂幸福、智慧、人性之美,让"幸福课堂"充满和谐无限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李丽 《黑河教育》2014,(9):58-58
正教育专家叶澜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魏书生先生也曾说过:"我们在研究新课改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的和方向。我们的研究要脚踏实地,我们从哪里来,最终要回到哪里去。"这些话旨在说明,教师应从生命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的乐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一、关注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的呼声和愿望。那么什么是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创设一个和谐情境,让课堂放飞希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爱充满课堂。只有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功利化严重的当下,学校教育如何才能回归原点,让师生走出苦教苦学的泥沼,从而获得生命成长的幸福,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享受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正>转型的核心让教育关注人的生命,返朴归真。基于此,我校提出"让我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这一价值追求,引领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都要按照个体的"潜在可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一、重新审视学校教育哲学。我们从教育本质出发,从校本出发,寻找和确立了"教育即成长"这一教育哲学,形成"学校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建构关注师生一生幸福成长的教育理念体系: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用"向上"作为学校精神,将"做最好的自  相似文献   

15.
孔昭娟 《辽宁教育》2012,(16):48-50
教育理念是对"办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系统、成熟的思考。十二五期间,我校提出了让活力涌动,让生命绽放,让身心愉悦;润泽生命,激活潜能的"活力教育"理念,从开发特色课程、加强教师研训、培育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刘峰 《辽宁教育》2012,(18):56-5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基于此,我们确定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以"彰显师生生命活力的自主教育"为办学思想,以"培养和打造‘健康活力、手脑灵活、思维活跃、个性活泼’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四活’少年"为办学目标。不断探求师生多维发展的途径,搭建多元的平台,将彰显师生生命活力的自主教育做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9.
陆莉萍 《上海教育》2009,(13):55-56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构建的生命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生命”型课堂中,教学要求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观念和“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的思想,将课堂教学视为人的一次生命之旅,师生共建知识交往的场景与平台,让知识教学充满生命对话、交流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带着对教育的理解和解读,我们走上了"幸福教育"之路.8年的实践,让我看到了"幸福教育"的实践价值,也感受到了"幸福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突出价值.我们提出的"幸福教育"就是让幸福充盈在教育生活的每一天,让师生共同拥有幸福——在学习与生活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充满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