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不少党报十分注重增强评论记者的眼力、脑力、笔力,但轻视评论记者的调研、采访,使评论记者的"脚力"成了"四力"的"短腿",导致评论记者撰写的评论作品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隔靴搔痒、缺乏实效性,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苍白无力、缺乏战斗性。本文分析了党报评论记者缺乏"脚力"的原因、表现,从提高认识、建立机制、政策倾斜、破"潜"立"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评论记者"脚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新闻敏感,即记者的"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许多记者在熟知概念或者说经验之后,仍觉得茫然、做起来仍不那么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许多报业纷纷往全媒体转型,并强调培育"全媒体记者"。其实,不论记者个体还是一个媒体单位,打造"全媒体记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全媒体记者"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取代专业型记者,更应强化"全媒体记者"的群体观念。  相似文献   

7.
<正>我省选送的3名记者在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选拔赛中表现突出,全部荣获"优胜选手"称号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选拔赛近日在北京举行,由省委宣传部、省记协选送的黑龙江日报记者董新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姚冬梅、哈尔滨日报记者叶勇3名参赛选手经过层层选拔,在150余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实践逻辑:一个场域视角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记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时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寻找记者的实践轨迹,搭建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记者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23):42-47
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影响新闻实践及其产品的最终形态。迄今为止,有关记者职业角色认知的研究多聚焦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福建报业为切入点,采用调查的方法,考察媒体和组织因素对地方报记者的职业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报记者最看重"信息传播"角色,其次是"社会疏导"、"喉舌"、"监督"和"营利"角色;媒体和组织因素不影响记者对于信息传播角色和监督角色重要性的感知,媒体类型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社会疏导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目标和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喉舌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组织支持影响记者对于营利角色的重要性的感知。上述发现的内涵亦在文中得到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全民记者"时代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它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于记者这个角色的认知。本文围绕"全民记者"时代是否需要存在名记者这一问题,依次从"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全民记者"时代名记者存在的必要性和名记者需要具备的素养三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新闻单位出现了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他们奋笔疾书,为民请愿,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包公"记者.这些"包公"记者所触及到的问题大都涉及到社会痛处或者敏感处,是天下大多数人所不能为或不敢为的事情.于是,在舆论监督的旗帜下,这些"包公"记者成了普通百姓心中敬仰的英雄.与这些"包公"记者相比,还有这样一些记者:他们的报道中没有"为民请命"的义愤填膺,没有聒躁一时的社会轰动,有的只是最为平常的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姑且称这些记者为"平民"记者,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就有无数"平民"记者参与.  相似文献   

12.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各媒体"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记者手记"这一新闻写作样式"火"了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各类媒体都开办了"记者手记"这一专栏.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到省、地市报. 那么,如何认识"记者手记"和写作"记者手记"呢? 一、"手记"与"记者手记" 手记这一文体最初应该来源于笔记文体和日记文体.相关解释为,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相似文献   

14.
如今,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记者们的采编设备也跟着鸟枪换炮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都成了记者手中的"生产工具"。一些记者习惯于"秀才不出门,报道天下事";也有的虽然"身"入基层,但"心"未入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心猿意  相似文献   

15.
甘红 《传媒观察》2015,(3):62-63
随着3G手机的便捷以及网络的无线,曾经作为喉舌的信息传播通道被彻底踩平。面对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或积极转型为全媒体记者,或消极堕落为网络"文抄公",职业前景堪忧。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专家学者多谈媒体怎么办,却较少谈及记者怎么干。本文从记者的视角探讨了职业记者在"速度"、"广度"等受困的情况下,如何传承老一辈记者的优良作风,从高度、深度和温度上实现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16.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时刻应该思考的问题。诚然,要当记者也许不难,但要当好记者则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实现。同样是记者,有的记者能够采写到有影响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只能跑跑"豆腐块",写写"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记者工作的实际,在"记者需要辩证的新闻价值观、记者需要审视和改造新闻价值观、记者在新闻价值观的养成"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新闻学领域,分析"融合新闻"有两个着眼点,一是组织层面的流程重塑,二是个体层面的"超级记者"打造。本文从"超级记者"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超级记者"的"超人之处"超级记者(Super Reporter),指的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运用一体化的新闻采集、生产、加工、呈现平台,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手段,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电子阅读器等多种终端提供新闻服务的职业记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多终端产品的提供,是衡量"超级记者"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上,人们通常把记者分为"大记者"与"小记者",把报纸分为"大报"与"小报"。虽然这不科学,但大家似乎都认可。我是一名小报记者,当然就属"小记者"。我认为,在社会上,"小记者"与"大记者"相比的确有差别。首先,"小记者"出门采访待遇与"大记者"有差距。一  相似文献   

20.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