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注云:“三百廛(chán):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gūn)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课文的注释显然是秉承清代学者俞樾的说法。俞樾在《群经平议》中说:“如《传》义,则三百廛为三百夫之田,其数太多。且一章言廛,二章言亿,三章言囷,义亦不论。疑《传》非义也。《广雅·释诂》:稛、繶、缠,并训束。然则三百廛兮,三百缠也。三百亿兮,三百繶也。三百囷兮,三百稛也。其实皆三百束也。《说文·又部》‘秉,禾束也。’然则三百束者,三百秉也。……”对俞先生的这种讲法,笔者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3.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牧《阿房宫赋》里“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句中“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是避李世民的讳,杜牧为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7.
“亲媚”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名文《报任少卿书》中有这么两句:“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对其中的“以求亲媚于主上”作下列诠解,大意是:以求亲近主上、爱主上。媚,爱。山西大学萧泰芳等合著的《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对“以求亲媚于主上”的看法是:“以求亲媚于主上”其实是个被动句,是“以求被主上亲媚”的意思。如果是自己想亲媚天子,就不必言“求”了。《诗经·大雅·卷何》:“维…  相似文献   

8.
关节     
“世以下之所以通(?)曲于上者曰‘关节’,然唐已有此语。段文昌言于文宗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不艺,以关节得之。’又《唐摭言》云:‘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按《汉书·佞幸传》: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藉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才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乃知关节盖本于关说也。”  相似文献   

9.
训诂一得     
《诗经·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廛”字,课本注:“三百廛,许多稛。廛同‘缠’,束(量词)。”并说:“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据《现代汉语辞典》:“廛,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这种讲法来源于《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课本注释者认为“廛同缠”。所谓同,应当是音义都相同。查《现代汉语辞典》:缠;①缠绕;②纠缠;③应付。就是没有当量词的讲法。  相似文献   

10.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1.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如下。一、[劳劳](380.2)解:“惆怅忧伤的样子。《玉台新詠——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李贺《歌诗篇——送沈亚之歌》:‘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富赋》一文有以下句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课本注:“人,民。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阅读细心的同学提问道:文中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一文有这样的句子:“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评点”右面的批注为:“两人交替的背着,就比  相似文献   

16.
世间有哪种爱比父母的爱更博大,更伟大? 世间有哪种期盼比父母的期盼更能牵动儿女的心? 可让人心痛的是,在当今社会,多的是“舐犊情深”的父母,却少有愿意“报得三春晖”的孩子。一遍遍读《不能委屈你》,一次次地产生心痛的感受,总提问:“‘你’怎么了?‘你’忘了自己用的  相似文献   

17.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排调》: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余嘉锡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邢魏、徐庚、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类。”(《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792页。)准此,《楚辞》中兰蕙、兰芷、荃蕙、草木、云霓、霰雪、鸾…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