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透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执行是人民法院依法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民事权利得以实现的活动过程。执行乃法律之终局,然而,长期以来,因为立法存在缺陷、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当事人个人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法院内部的自身原因等诸多因素,使"执行难"一直困扰着各级法院。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强制执行与社会信用体系之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被执行人、法院和政府信用缺失是导致执行难的主要原因;民事强制执行是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强有力的保障,构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民事强制执行难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必须系统的解决执行中各方主体的信用问题,以被执行人、政府、法院三大主体的信用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越来越多,而“执行难”成为民事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执行难”使得法院的判决成为一纸空文,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法院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因此“执行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力求为我国民事执行工作提出一点可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执行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司法权威的一大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困扰法院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被执行人不主动履行"和"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真正查明"无疑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植入宣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是破解上述两个执行难瓶颈的有效利剑.因此,建议在强制执行程序中植入宣誓制度.  相似文献   

5.
法院判决执行难不仅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限制了法院发挥解决社会民事经济纠纷的作用,而且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下降,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造成执行难的关键因素是社会信用基础的薄弱和某些体制、法律制度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法学界对“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的分析不尽一致。本文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法院的执行实践,系统地探讨了“执行难”的概念、特点、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难是我国执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损害了司法权威,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迫在眉睫。克服法院民事执行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提高民众的法制观念、加强执行立法、推进执行体制改革,还要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法律执行难问题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民事执行程序是审判程序的继续和延伸,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威信和尊严,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鉴于此,笔者从法院"执行难"本身及其造成执行难的成因出发,浅谈解决执行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执行难的法治背景下,许多法院实行悬赏执行,借助社会的力量,通过赏金的激励机制获得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线索。该制度有利于及时实现权利人利益,明确悬赏执行的适用范围及合理确定赏金可以使悬赏执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民事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被执行人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以"高效、公正、合理"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对解决民事执行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事执行,作为私权实现的重要途径,不仅决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更关乎国家裁判的权威性与威慑力以及人们对国家的司法乃至法制的信任程度。大量涌现的“执行难”案件不断困扰着人民法院的工作,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故对“民事执行”进行了定义后,总结其特点,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归纳了解决“执行难”的对策,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为更好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执行制度提供可行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执行难”已是司法进程的一大困扰。对此,司法实践将民事执行调解作为执行形式之一。然该执行手段仍未得到立法上的承认。从理论原理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存在其可能性;从其确立意义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备必要性;从司法实践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有可行性。故将民事执行调解纳入立法规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缺少完备的民事诉讼生效裁决执行体系,以致一些实体裁决往往无法落实。民事执行中普遍存在的"执行难"、"执行乱"问题严重影响了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在此背景下,民事执行权的改革无疑将成为我国司法改革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从执行权的本质出发,从逻辑上厘清执行权的内在属性,从理论上为我国执行体制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我国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对推进立法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事执行救济的研究对整个民事执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对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侵害,可能来自程序上的,也可能来自实体上的。因此,执行救济的种类与方式也就有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的不同。我国此次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救济的修改仍未到住,还应在现有的执行救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异议制度,为权利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对于发现、研究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财政工作水平,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执行力就是完成出版社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统一的能力,为此,出版社必须创造产生优秀执行力的环境,它包括可行的战略目标、科学的品牌规划、良好的文化氛围、正确的人才理念、有效的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权理念的深入人心,监狱行刑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受刑人人权的保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所重视,我国也应当适应这种国际化的潮流,转变监狱行刑的职能与理念,从而构建现代化的文明监狱,更好的保障受刑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8.
秋审制度在执行时,其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将传统伦理道德融合当中。秋审制度还根据犯人罪行对社会危害的大小,将犯人分为实、缓两种,但由于清代秋审有关条例自身的缺陷,使其在执行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困扰。特殊案件在审理时,执行者也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法院的强制执行权缺乏有效监督是导致"执行难"与"执行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民事执行监督体系的完备离不开多种监督机制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法院的内部监督虽有缺憾,但单纯强化检察机关对执行的监督也并非最佳选择。可以考虑构建以执行救济为核心,以法院内部监督为支撑,以适当的检察监督等外部监督为补充的执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行政干部执行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执行力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行政能力不强体现在:一是执行标准尺度把握不准;二是执行效果意识不清;三是执行力度过当。高校必须探索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行政干部水平高、作风正、能力强的优势,提高行政干部执行能力,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