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个新闻单位座谈会上,有几位记者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还真有些发人深思。陕西省去年的夏粮作物产量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但奇怪的是,几家新闻单位所报道的产量数字却大相径庭:新华社记者发的消息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产3%”,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比去年略有减产,但还是一个丰收年”,省电视台则说“总产量同去年基本持平”,而人民日报记者发的消息和新华社的报道基本一致。但该省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连续两次在有关会  相似文献   

3.
读新华社记者曹永安、陈芸采写的消息《广州市民步行不比港人慢》后,我曾久久赞赏。此讯具备了消息的许多特点,简言之,它精炼、简洁、明快、具体。现在,推荐给新闻同行和新闻爱好者,并加以简单评点。下面,让我们首先看看此讯: 生活节奏加快难容懒散悠闲广州市民步行不比港人慢据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记者曹永安、陈芸)南下广州的北方客人几乎有个共同的感觉:广州市民的生活节奏明显比北方快,他们总是脚步匆  相似文献   

4.
尚代江     
尚代江,山西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生于1942年2月,人大工业经济专修科毕业。中共党员,在新闻战线已奋斗了32个春秋。 1965年他调入阳泉报社,当过记者、编辑、组长、主持过编辑部的采编、出版工作。1974年初调入新华社山西分社,在新华社记者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其中有10多年时间担任分社工业(财贸)记者组长。尚代江同志有较强的宏观意识和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对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全省经济有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写过许多新闻主题较大,在全国有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6.
刊林漫步     
西方通讯社要求记者掌握消息、通讯、述评、特写等各种新闻体栽的写作方法,尤其要精于消息的写作。他们对如何写好消息都有书面的手则,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标题 要简洁醒目。如美联社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的代表作标题:《林肯总统遇刺目击记》;1994年出版的《新闻报道精品选》中还列入了新华社记者写的新闻标题《一曲“凤凰琴”感动亿万人》、  相似文献   

7.
有感“吃了饭的消息不发”陈升钧新华社有位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跟随一位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采访,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辑首先问他们在那里吃饭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辑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钱,然后写了张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  相似文献   

8.
记者写稿子的素材,如果主要靠编人家现成材料的话,是编不出什么名堂的,而且编得多了,容易把人编懒,编得没出息了,甚至编出问题,编出漏子,给社会造成损失,也坏了自己的名声,断送自己的前程。这样说,是不是就得把编材料给完全否定了呢?不是。编材料稿件不但不能避免,而且有时很有必要,编材料也能编出好稿子来。 1978年11月,新华社播发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就是从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总结报告中,从冗长的会议消息中编出来的,这篇稿子一发表,许多报纸都在一版头条刊登。在这之前,《人民日报》本来已经发了那次会议的消息,消息里已经有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内容,但是新华社的稿子出来以后,它仍然在一版头条刊登一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人类有一个如果不是最大也是极为重大的地理发现:科学家确认,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消息是新华社1994年1月17日播发的。消息原题是:《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第一大峡谷》。这是世界性的大新闻。此前,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一直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而此后,世界各国的地理教科书和词典中关于大峡谷的内容,必然要改写了。历史的惊人之处还在于,发现这一新闻事实的人和发布这一重大消息的人,竟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什么?一个记者?他凭什么确定者?他…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该怎么说它呢?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写成了报纸同电子传播手段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外新闻大家如是说。特写是多种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国内同行有此议论。其言也朗朗,其理也昭昭。然而,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只是把新闻特写作为采写动态新闻的副产品:新闻特写之前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之后才是新闻特写,或者只有动态消息而无新闻特写。新华社驻雅温得记者梁贵和真有点儿敢于突破,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新闻时效大成问题。大概除了少数政治新闻,能在报纸上及时看到外,其它工农业等经济新闻多半是迟到消息。姑且不说记者采写稿件是怎样的迟缓,单看编辑同志安排版面后的报纸吧:从今年三月一日至十五日的不精确统计,人民日报有八个工业版采用新华社二十八条消息,竟没有一条在新闻电头上表明日期的。不是新华社某地电,就是据新华社讯,刊用时间比电稿发出时  相似文献   

13.
《获奖消息赏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彭朝丞的又一本力作。该书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经销。《获奖消息赏析》是一本以精选自1979年至1999年间,在全国性评奖中有代表性各类获奖消息74件作品为借鉴,着力阐述消息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各类消息写作技法与技巧,形式新颖的新闻学专著。该书分为七编,即:第一编简讯·快讯;第二编动态消息;第三编综合消息;第四编述评消息;第五编人物消息;第六编社会新闻;第七编现场短新闻(特写性消息)。每编编前有该类消息的界定及应把握的要点的概述,编尾有…  相似文献   

14.
元月3日,一支不寻常的队伍从北京来到南昌,他们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一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们,这些记者组成中央新闻单位邱娥国事迹采访组,对人民的好警察,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警邱娥国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这批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他们笔下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不计其数,然而,当记者们走进筷子巷派出所辖区的大街小巷,与居民群众促膝交谈后,邱娥国那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却给他们带来近年来少有的心灵的震撼。《中国妇女报》记者孔庆芸说:“经过采访以后,和居民接触,他们亲口所说出…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当记者有名,当编辑无名。”其实,真正无名的要算做档案工作和资料工作的同志了。就说新华社吧,它每年编发的文字稿、照片稿、档案资料有千千万。每篇稿件、每张照片、每本画册……你见到的不都是记者或编辑的名字吗?但是,你可曾见到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劳动的档案工作者的姓和名呢!他们花的功夫也是大量的:剪贴、缩微、放大、分类、拟标题、编目录、防蛀蚀……他们的工作是摄影采编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摄影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他们称得上是新闻战线的无名英雄。而冯友英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项目背景 新华社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承担着对内对外新闻服务的重要任务,多媒体待编稿库是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对内服务的核心,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采写稿件的总集合。这些稿件通过总社各专业编辑系统、各社办报刊编辑系统、分社编辑系统、各种移动发稿系统以及公众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等采写、传递、存储到多媒体待编稿  相似文献   

17.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业务编辑部:读过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采写的关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两条消息,不禁拍手叫绝。这两条消息写法别开生面,尤其是开幕消息的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说这篇消息可能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记得两年前,郭玲春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也是一篇突破老一套程式的好新闻。郭玲春同志为什么总是能把一般的新闻事件写成不一般的新闻报道呢?近两年,贵刊曾登过几篇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20.
刘少奇同志谈到新华社工作时指出:“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这四点是新闻的共同要求。他说:“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是他们的口号。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末,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第361、359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