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对研究性学习和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采用托兰斯语文创造思维量表和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对已进行和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的语文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倾向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其语文创造思考能力与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其创造倾向与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选取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进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的测量.结果发现,小学阶段创造性倾向呈波动性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创造性倾向水平相对稳定,和小学的高年级相比没有显著提高;男女生只在好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教育的实质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要全面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依托研究性学习,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富于研究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高职师范院校学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表明:学生创造力倾向发展水平一般,存在个体差异,在年级、性别、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学习倦怠程度一般,年级差异显著;创造力倾向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认知风格与创造性倾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对高三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了不同认知风格下创造性倾向的高低,探讨了高三学生认知风格与创造性倾向的特点。其结果为:高三学生的认知风格总体上不存在性别与文理科差异,创造性倾向得分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文理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认知风格下高三学生总体的创造性倾向只在挑战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场依存型的文理科学生在创造性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型则不存在显著的文理差异:不同认知风格下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创造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条件。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5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所有维度(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上,性别的主效应都不显著,而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大学生中,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各维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者在开放教育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研究性学习,大胆实践,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全晶 《考试周刊》2010,(51):126-127
本文采用美国著名创造性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编制"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简称ACT)量表,对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业女生进行了创造性倾向的测试,结果表明:健美操专业女生总的创造性倾向可能在大学阶段已基本稳定;想象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年级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必须在教学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管理上实施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考核上建立综合的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量表的测量,结果发现:(1)小学六年级较初中一年级创造性倾向水平低,但创造性思考活动水平高于初中一年级。(2)男女生在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考活动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职新生无聊倾向性、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东省某2所职业技术学院的527名高职新生进行测查。结果(1)高职新生的无聊倾向性总分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内部刺激维度上性别和专业的交互作用显著,理科男生在内部刺激上具有更高的无聊倾向性;(2)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总分、时间监控观维度得分和时间效能感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生高于理科生;(3)学习适应量表的总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生高于理科生,而且在学习态度维度上,农村学生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女生得分高于男生;(4)无聊倾向与学习适应呈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适应呈正相关,无聊倾向在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适应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9%。结论时间管理倾向既直接促进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也可以通过降低无聊倾向性而提高学习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倪朝峰 《中学教育》2003,(5):28-29,11
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结合学科内容或跨学科进行一些课题研究 ,如“大语文小课题研究” ;另一方面 ,应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在语文常规课堂教学中显示研究性学习的优势。课改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也在课堂教学。因此 ,我们更主张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增加文化积累的同时 ,学会分享与合作 ,逐步形成一种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近两年笔者在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引进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目的是改变“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力求在语文教学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使学生从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之间能相互转换,从而在智力与情感、知识与兴趣、成绩与态度、能力与协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研究性质的学习活动。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和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最后加以整合形成结论,这是一种主动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CRT、TTCT-A、创造性倾向量表以及语文、数学、自然三科的知识技能测查,对449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智力、创造性思维显著相关,创造性倾向仅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的重要栏目“综合性学习”,成为教材的特色和亮点。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我们的策略是: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进行开发和建设,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并逐步有效地延伸到每一环节之中,从而全面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真正将新课标精神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之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一、在拓展和延伸中,构建新的语文教学观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综合性学习”中积累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相对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活动。其渗透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直促进的,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绝不会取代和削弱学科教学,它的发展将促进学生主动加深并拓展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目前语文研究性学习呈现出学术化倾向的现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应子以肯定。但是,肯定并不意味着学术化或学术化倾向可以作为评价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标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用学术化这一把尺子来量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这门课教学的长短,评判研究性学习的优劣。总之,我们不能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术化倾向,更不能使研究性走向极端化。  相似文献   

20.
李建新 《现代语文》2008,(11):151-15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