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和李何林、王瑶两位先生的讲话,很受启发,也感到还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我觉得文化大革命以来,关于一九二八年“革命文学”论争的研究,较普遍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简单笼统地认为创造社、太阳社执行了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犯了路线错误,而路线错了,就一切皆错,所以对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同时,在研究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八、二九年间,我国革命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以创造社、太阳社为一方,以鲁迅、茅盾为另一方。创造社、太阳社之间虽然也存在一些矛盾,但对“革命文学”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鲁迅和茅盾的参加论争,并不是联合行动,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所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太阳社、创造社"奉旨申斥"事件开始,依据所能见到的材料,仔细追溯了鲁迅与瞿秋白从"五卅"到"左联"期间的龃龉和友谊,认为鲁瞿关系呈现为一种不平静的动态过程,即从富于敌意的对手转换为很有原则性的诤友。同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还梳理了瞿秋白与太阳社、创造社的关系,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关系及其极左思想的来源和一贯性,也分析了鲁迅的心理活动。这种探讨对重新审视鲁瞿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中的角色与地位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这场论争给双方乃至整个左翼文艺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异中求同”使双方实现了“人和”。使左翼文艺界内部的原动力被激活,使左翼文艺界实现了“优胜劣汰”,使进步知识界明确、认同了无产阶级文艺和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先锋派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命名和论争实质上是对文学场内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对革命文学设定的规范及对茅盾小说的评论使茅盾主动参与这场论争,体现出茅盾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考虑。稍后翻译俄国作家丹青科的小说《文凭》则是茅盾为推出文学范本,挑战先锋话语、重新阐释文学规范并摆脱身份危机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一 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其理论呼唤为先导的。它并不是象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先是有以《母亲》、《毁灭》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然后加以理论上的概括;而是先从国外(主要是苏联、日本)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才逐渐由一批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家的热情倡导而出现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二十年代中后期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了“左联”时期,在理论探索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时期,通过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冯雪峰、周扬、胡风和钱杏邨等人以及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作家们的辛勤劳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介绍。“依据社会潮流阐明作者思想与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瞿秋白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在有些介绍瞿秋白生平、论述瞿秋白思想的著作中,瞿秋白被宣传为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反对派。其实,在瞿秋白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论述。这些论述,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闪闪发光的。  相似文献   

8.
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场反对邓、毛、谢、古的所谓“反党派别”①的斗争。王明路线对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四位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毛泽东同志。这是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场严重斗争。回顾这场斗争,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有人认为鲁迅对创造社和“左联”时期的周扬等人怀有“宗派情绪”。大量事实证明 ,是创造社和“左联”某些人“不在大处着眼” ,往往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 ,以“左”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鲁迅。无论在对敌斗争还是革命文化阵营内部论争中 ,鲁迅始终顾全大局 ,坚持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鲁迅的思想同宗派主义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1):56-59
后期创造社以《文化批判》为平台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并与鲁迅等人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通过夺得象征资本、借用权力资本等策略,后期创造社在论争中实现了重新划分文学场域的愿望,并巩固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文化批判》对左翼文艺理论和作品的译介,在为其树立革命文学旗帜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左翼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革命文学”运动充斥着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作家,对“五四”文学与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批判一切的决绝冲动显示出他们对待文学遗产的虚妄态度;作家战线的营垒划分又表现出“唯我独革”的“霸权”姿态。这些宗派主义作风与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以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讲演为研究文本,分析了其对20世纪前30年上海文艺发展、演变历程的精辟概括,认为该文从“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衰,对创造社和“革命文学”运动的评议,“革命文学者”所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三方面。展示了鲁迅后期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简称《“左派”幼稚病》)一书,于一九二○年四——五月写成。同年六月,即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表。列宁在这本著作中,对“左”倾机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同右倾机会主义的联系的分析,和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在批判林彪、“四人邦”极左修正主义路线的同时,如何同小资产阶级革命性进行斗争,从而把小资产阶级思想引导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使人们从极左思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前进的步伐,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31年5月至1934年1月的三年时间里,瞿秋白是“左联”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首先,作为党内首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为中国左翼文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对纠正“左联”时期相当一部分左翼作家中存在的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机械等同起来的“左”倾错误,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其次,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以及他参与起草的“左联”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创办的刊物,扩大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使“左联”逐渐摆脱了“左”倾路线的影响,开始走向成熟,标志着“左联”的“一个旧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阳翰笙于1927年底,由组织派遣,参加创造社。根据党的指示,对于认识鲁迅、团结鲁迅、尊敬鲁迅、结束(?)革命文学”论争,建立统一的左翼文艺组织,他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不久,他便担任党团书记。从1932年下半年起,改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文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兴起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在于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政治压力。激进主义的政治思潮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推动文坛由“五四时代”的“混同”走向“五卅时代”的“清晰”的内在动力。两个不同的文学口号:“为人生而艺术”与“为革命而文学”,构成“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原则区别与鲜明对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理论交织杂糅,是造成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理论驳杂纷乱的  相似文献   

17.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大“围剿”,被迫突围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机会主义者又惊慌失措,在大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使红军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两条路线,两种结果,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全党、全军。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省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即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全党的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不仅加入了这一革命文学团体,并且以自己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左联的领军人物。曾经与太阳社和创造社有过激烈交战的鲁迅为何会如此迅速地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哪些重要的背景因素促成了鲁迅这个重大的文学方向甚至是人生方向的抉择?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精神关联?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究。  相似文献   

20.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自1928年1月冯乃超发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开始,差不多延续了一年之久。这是一次对革命文学运动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论争。但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大半扭缠着私人的态度、年纪、气量以至酒量的问题。至少,这里都表现着文人的小集团主义”。而把这个论争扭转到原则和理论研究上来的最主要的力量,则是鲁迅。在论争的过程中,他以他的丰富的经验,深刻的认识,对革命文学运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同时,他觉得可供论争参考的理论根据太少了,所以大家都有些糊涂,于是他默默地作着那些别人不肯做的工作,为了使论敌咬嚼有些味道,他介绍了一些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只希望“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和光”。就这样,他弄清了许多革命文学的糊涂问题,也纠正了开始时自己认识不够正确的地方,从而把革命文学的论争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醉眼中的朦胧》是鲁迅第一篇对革命文学的论战文字。因为是论战文字,自然不免有些尖锐。所以在发表后,弱水就认为是“尖酸刻薄”,“态度太不兴”了。李初梨也认为是“一片神经错乱者的呐喊”。成仿吾更认为“词锋”“刁滑得很”,是“他们师爷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