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移民”现象虽早已存在,但它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是因为2005年的海南“高考移民事件”。分析“高考移民”,人们常采用教育的视角。笔者以为,尽管“高考移民”属于教育问题,但仅用教育的观点来诠释,视野难免会有所偏狭;如果切换视角,以经济学的眼光、利益的维度来审视,可能会解读得更全面。事实上,“高考移民”从来不乏利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部门公布:今年内蒙古共有3700多名考生因“高考移民”或涉嫌“高考移民”被取消录取资格,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内蒙古查处高考移民人数的8倍。这是内蒙古首次采取自查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屡禁不绝的“高考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现实利益的存在是“高考移民”参与各方博弈的基础。“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策有缺陷、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束缚;学校存在声望提升的压力。因此,必须采用行政控制、法律规范、体制创新等手段来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4.
仲文 《教育文汇》2004,(7):13-13
近一两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以及因“高考移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高考分数线要不要统一的讨论,也愈来愈热。今年“两会”期间,这个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少代表和委员认为,高考分数线不统一,甚至相差很大,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近日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暂行规定》将“高考移民”挡在了新疆考区之外。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结束后,新疆共清退“高考移民”和其他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近2600人,而全国清查出“高考移民”2900余人,新疆几乎占了九成,是名符其实的“高考移民”重灾区。  相似文献   

6.
【背景】 2005年7月13日,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因“高考移民”身份被海南省考试局取消了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资格。2006年4月5日,清华大学最终决定:取消被认定为“高考移民”并已在清华大学就读半年多的宋笑天的学籍……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各省区市及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封堵高考移民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另一方面又引发了教育体制、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争论。 交锋观点自然越辩越明,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未来趋势,辩证看待我国高考录取制度,远离高考移民雷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考移民”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考移民”问题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有些考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国国籍或者港澳台永久居民证,以留学生的身份到我国内地申请入学,或以港澳台学生身份参加港澳台联考、对台单考,以避开内地竞争激烈的统一高考,最终实现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目的。本文从分析“高考移民”国际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土壤”入手,解析此现象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悖之处,并就此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文》2005,(7):9-9
“高考移民”——高考移民不是什么真正的移民,它不具备移民的特征,它不具备到目的地定居、工作和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特点,其动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到目的地定居,其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形成到目的地定居的事实。它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移民假象去捞取高考实惠的一种手段,高考移民是通过搭桥户、空挂户等非法户口转移手段而达到的一种临时移民假象,发生在有国家高考招生优惠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其中海南省最严重的地区,高考移民多达15000人/年,比当地居民的考生的一半还要多,“高考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普遍用语。  相似文献   

9.
产生“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是高考的“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出现公平的试卷、公平的评分标准、公平的录取工作下最大的不公平,这是一种教育机会的不公。单从技术层面上的调整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还需从理念上进行调整。应该依据多元、自主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只有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才能最终解决“高考移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招录取的季节,“分数线不统一”以及“高考移民”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李开周 《教师博览》2009,(11):57-57
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高考招生线不同,形成了“高考高地”与“高考洼地”,为了享受到加分等政策优惠,便出现了“高考移民”群体。其实,高考移民早就不是新鲜的名词,历史上就记载了一起南宋的高考移民案。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0,(1):14-14
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移民专项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审近旧透露,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已立案涉嫌“高考移民”案件54件,涉及63人。近两年,共挖出高考移民1100多人,“高考移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职业》2004,(6):1-1
近一两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以及因“高考移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为人们所关注。随之而来的,高考分数线要不要统一的讨论,也愈来愈热。今年两会期间,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从事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委员都一致认为高考分数线不统一,甚至相差  相似文献   

14.
“高考移民”是一种群体行为,同时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现象.“高考移民现象”是指一些考生基于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为追逐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口从一个省区迁移到另一个省区的情形.高考移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文章通过梳理建国以来的高考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户籍如何成为高考制度的政策考量,对高考移民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高考移民”现象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考移民”是近年我国出现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现象,其存在说明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足,教育大众化尚未实现。从教育平等和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学角度分析,“高考移民”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6.
“高考移民”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并折射出一系列的社会。本文主要从教育平等权、教育机会平等权、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三个角度来思考“高考移民”现象,认为应从教育平等权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考试法》、《高考法》等,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尤其是“高考移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正当高考成绩揭晓时,各地高考状元一如往常地大受追捧,成为各大媒体的一道风景。2009年6月,重庆文科状元何川洋被查出其民族身份系造假,录取资格被取消的事件一夜之间被数家媒体曝光,“高考移民”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高考移民”反思当前我国高考存在的一些公平性M题。  相似文献   

18.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07,3(15):17-18
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社会各界人士大多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认知高考移民现象,呼吁消除高考移民的体制性障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从宪法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探讨其所揭示出的在我国宪政与公民平等权救济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宋楚 《教育》2006,(10)
今年4月,对清华电子工程系大一新生宋笑天而言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月份,因为他的“高考移民”身份被揭穿,清华大学取消了他的学籍。其实,去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同样因为是“高考移民”而未被内地高校录取。看来,教育部门对清理“高考移民”的态度是坚决  相似文献   

20.
曹林 《教师博览》2003,(11):8-8
“高考移民”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是前段时间西部各省的热闹景象。据报道,最近又出现一种“教育移民”现象,与“高考移民”的流向恰恰相反。“教育移民”是西部省份的技校学生向江浙沪转移,填补近几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蓝领技工的巨大“断层”。一个向西,一个向东,流向相反,“教育移民”也就享受到了与“高考移民”截然相反的“待遇”,受到了沿海地区的热烈欢迎。专家称:这股“逆向流动”既解决了沿海地区技工奇缺的难题,又通过智力扶贫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