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诗中"东流水"意象最早是作为医学术语出现在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具有净肠胃、止泻的功效,代表的是洁净高尚与亘古永恒,这一意象更能够表现出诗人的思维特征与审美追求。晋代以后,主体意识的觉醒造就了诗人对生命主题的关注,而对生命的认识使得"东流水"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东流水"三个字所折射出的美学意义也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有着普遍性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风"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先秦"诗骚"中的风意象不仅时代早、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同中有异,分别以其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诗歌中的风意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雨"作为一个古典意象,绵延不断地滋润着中国文坛数千年。先秦是诗歌起源时期,雨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渐渐地走入诗文世界,并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和文学意蕴,为其独立审美内涵在后世被发现奠定了基础,此时先后出现了卜辞、神话传说、《诗经》及《楚辞》,立足于此四种文学作品中有关于"雨"的记载,发掘出其内在联系,将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雨"勾连成一体,解读出"雨"意象的发展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4.
"风"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众多,面貌丰富多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花间集》中主要有三类风意象:清新自然之风,有感发意味之风和香风。其中香风意象数量最多,代表了晚唐五代时文人阴柔绮艳的主流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5.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对象,不同的意象能传达不同的感情,《花间集》中充斥着繁多的意象,其中的"泪"意象也被花间诸贤不厌其烦地使用着。《花间集》中的"泪"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入探寻其内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花间词作。本文将从"泪"意象、"泪"意象的内涵以及"泪"意象的运作等几个方面对《花间集》中"泪"意象进行多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7.
"亭"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时代的作家赋予了"亭"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宋代曾巩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审美情趣寄托于亭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亭"意象。本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曾巩诗中的"亭"意象进行探究,进而初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有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本文以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为例,论析蕴含于其中的审美特质和禅悟内涵.文章指出,云水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蕴含和表现着离愁别绪和闲淡野趣.文章还从禅宗哲学的角度.揭示云水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禅悟内涵,指出云水意象体现了空灵无住、水月相忘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10.
"风"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众多,面貌丰富多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花间集》中主要有三类风意象:清新自然之风,有感发意味之风和香风。其中香风意象数量最多,代表了晚唐五代时文人阴柔绮艳的主流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1.
韦庄是唐末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这些意象在形式上具有急、香、清的特点,在承载意义上多象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怀古伤今和家国之痛,在表达时多节制有度,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典范。深入了解韦诗中的"风"意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韦庄其人其诗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许嵩的"中国风"歌词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意象很有研究价值。以下从意象入手,对歌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这些意象以及一些典故、成语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和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体系。  相似文献   

13.
"潇湘"作为审美意象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唐宋时期,"潇湘"意象出现于传奇之中。一方面,湘城与帝都作为两种对立的文化符号在作品结构中起到了转换叙事地点的作用;与此同时,湘女与帝都才子的爱情传奇更构成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而大量的湘景描写则为浪漫爱情营造了神秘凄幽的叙事氛围。它们共同构成了"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为唐宋传奇增添了幽渺凄婉的一脉,并对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琴是中国古代弦乐器,与文士阶层关系密切,在李白生命中占有重要位置。琴作为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共出现52次,其内涵以隐逸和游仙两类最多,表现李白不慕名利、超然物外的出世情怀。李白诗中琴意象的审美特征是"清虚玄妙"和"奔放俊狭"。李白诗中琴意象表现出世之意,全诗却抒发入世之志,体现了李白以功成身退为人生理想,却仕隐两无成的人生现实。  相似文献   

15.
"桑"在《诗经·国风》中反复出现,部分篇目中"桑"单指自然界的植物;也有一些具备了"意象"特征,暗含着主观的"意"和某些隐秘的意义,属于意象范畴。具体来讲,国风中的"桑"意象义涵有两层:一是象征义,具有象征性的"桑"意象储存并积淀了乡里之思、男女情爱等社会内容,其象征意义源于对社和社树的崇拜。二是引申义,国风部分篇目中"桑"意象逐渐专指男女情爱。综合而言,"桑"意象先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象存在,在原始宗教意识的观照下形成,而不同于造景抒情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作家主观感情对观物体的投射.总体而言,风意象是刘亮程散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不同意境之下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审美特征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其散文中的风意象.  相似文献   

18.
清华筒《程寤》篇中“太姒梦见商廷惟棘”的内容,在传世文献中也有载录。这一情节具有政治象征意义,预示着周朝将取代商朝。《程寤》这种梦是现实预兆的观念在先秦时期比较广泛地存在着,《左传》就以梦占预言记叙了一系列政治史实。“廷惟棘”这种以植物象征政治易替的意象在先秦也不是孤例,《诗经·王风·黍离》与麦秀之歌就是以植物变异象征政治变动的典型案例。汉魏六朝的史著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廷惟棘”的植物意象,以象征国家败亡、政权更替。这些意象都寄寓着深切的感伤哀思,已由政治意象发展成为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19.
诗歌中剑意象大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剑意象的第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与豪侠人格相联系,成为侠义精神的文学表征。剑意象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才能不得施展、人生价值不能实现的失意、苦闷、彷徨和愤懑。剑意象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礼赞高雅、真挚的君子友情和傲岸、高洁的人格。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剑意象的大量运用,既有着先秦两汉社会剑崇拜文化的基础,又和魏晋六朝时代风气与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诗意生成的关键在于心物交融、主客契合的"意象"。这一点对于理解文艺思维至关重要。在中西诗学中,"意象"的"意"都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的本体之"意"到审美主体之"意"的转变过程,与之相应的,"意象"的内涵也由某种终极之道(或"理念")的载体逐渐演变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交融的审美活动的产物。考察和揭示"意象"内涵的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在诗学本体论建构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