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思想内容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之源也是诗。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为各族人民珍爱。直至今天,它还屹立在我们的考卷中,可见其地位之重要。高考备考的各个知识板块中,对考生而言,难  相似文献   

3.
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汉语语篇少表层衔接,但深层语义连贯。英语语篇则主要通过衔接达到语义连贯。这种差异造成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译汉诗时,译诗与原诗文体风格的差异,译诗中的语篇显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4.
诗本正体,自古皆以“温柔敦厚”为准绳和规矩。然东坡诗中有大量的戏谑调侃之作。诗作如此谐谑,颇值人们注意和研究。在界定了谐谑诗的内涵外延并探明谐谑诗源流后,本文着重分析苏轼谐谑诗之源:性格和经历是影响苏轼创作谐谑诗重要的内、外因素,对前贤的学习和继承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条件,而创作思想则影响了他谐谑诗创作的内容、技巧、风格等。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向当代人展现了唐朝的社会现实,其语言附着了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信息。文章以Giles英译《长恨歌》为例,对译文和源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该诗中文化特质词的翻译处理方法和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分析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其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与认知参照活动中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相一致。《诗经》中蕴含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包括婚恋诗隐喻、怨刺诗隐喻、赞美诗隐喻、史诗隐喻以及祭歌隐喻等,其相应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分析《诗经》中的概念隐喻,有利于沟通这两种认知机制,揭示《诗经》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7.
《宋诗别裁集》的选源多来自总集,文献的递相传抄,导致是书出现:删减题序、删改题注、删减诗中注、题注误入诗题、删改诗题、窜改诗中文字、误署作者、二诗误作一诗等文献疏误。这其中既有编辑态度不够审慎的原因,也有编辑条件的客观限制。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宋诗别裁集》仍是一部颇具批评眼光的好选本。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有诗意,就有诗的内容,诗的意境,诗的韵律,诗的华美和诗的享受。数学教学当然也是教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有的在教学过程前就呈现出来,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在教学后回味中体现出来,不过大多数教师是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结晶的《诗经》,是中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之一。在教学中,《诗经》一般都被当做纯粹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丧失了先贤立言之本意。从《诗经》的创作、收集和功用可以看出,《诗经》是源诗教而生,为诗教而用,三百篇皆有关君臣、夫妇等人伦大道。在《诗经》教学中加入义理阐释的内容是符合《诗经》源政治而生的本性的,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咏读中修身养性,培养心怀天下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0.
正变思想是中国传统诗学概念,从汉儒的"风雅正变"开始被历代诗论者重视。许学夷的《诗源辩体》是诗体研究的集大成者,一方面表现厂他继承汉儒传统,积极主张"崇正",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变体"的必然。本文通过《诗源辩体》的文本分析,认为许字夷在"诗体代变"的层曲上表现出他的"崇正"倾向,并通过他对公安派诗学的批判以及严羽、胡元瑞继承的论述中进一步验证他"崇正黜变"这一正变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起源于人的两个天性:“摹仿”与“音调感和节奏感”。这个论述深刻地指出了人类意识形态中诗的起源的心理基础。本文首先从人的天性的角度,指出“联系”是确定人存在的根本,并且认为“联系”具体表现为“比喻”和“逻辑”两种基本形态。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我们把“摹仿”的天性明确为“比喻”的联系方式.而“音调感和节奏感”的天性对应的则是“逻辑”,的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对中西方文化演变历史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展现“逻辑”和“比喻”这两种联系方式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总结了联系与文学艺术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称谓——杂文诗。只要在网络上点击"杂文诗"一词,大量的杂文诗作便会扑面而来,但什么是杂文诗?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杂文诗的概念如何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杂文诗的渊源,杂文诗与谚语、民谣、讽刺诗及散文诗等的比较之后认为:杂文诗是一种介于杂文和诗歌之间、用诗歌的形式和方式行使杂文的批判精神,激浊扬清,内容集中、概括、凝练、针对性强,反映生活中的一切假恶丑,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讽刺性,语言生动、幽默、形象、犀利,形式灵活自由、古老而年轻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5.
梅风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22-12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表面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选择弗罗斯特的《圈套》一诗,从措辞及主题角度对其进行解构主义分析。该诗在探讨现代社会存在问题时体现了语言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语言这一固有特性对宇宙的秩序问题进行了探索。解构了建构该诗主题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善/恶,秩序/混乱,圈套/偶然等;该诗对这些二元观念的含糊不清消减了诗中对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的再现,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相似文献   

16.
虽然构形诗(CarmenFiguratum)是因它奇特的形状而命名,但并不是说,诗意的发展仅仅依靠它的奇特形状。在诗意的发展上,形状和诗的长度、韵律、节奏等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承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形状的作用和诗的长度是成反比例的。过分追求形状奇特会失去诗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汉诗语言受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具体、形象,感性很强,并且伴随有浓烈的情感体验,形成排斥理性分析而富于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杜甫诗歌的言语建构置于汉诗重直感、多体悟的语言体系下,多采用大容量、意象化的词语,组构成分省略、语序杂错的诗句,以致形成陌生化的句式、句群。这些最终指向一个目的: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诗看起来就像一种游戏,而实则不然。游戏虽然把人们带到一起,但在其中每个人恰恰都把自身忘记了。相反地,在诗中,人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基之上。人在其中达乎安静,当然不是达乎无所作为、空无心思的假宁静,而是达乎那种无限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中一切力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与我们在其中十分亲切熟稔的触手可及的喧嚣现实是相对立的。实则不然。相反地,诗人所道说的和采纳的乃是现实的东西。所以,诗的本质貌似浮动于其外观的固有假象上,而其实是最为确定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种奇特文体,它分别萌芽于不同国度,主要寄生于诗与散文两种文体中,并渐渐从两种文体中分离出来,由诗与散文两种文体合育成新的文体。因此,散文诗文体具有特殊的起源和价值,西方散文诗具有散文味较诗味浓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