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取得初步成效,但广度和深度不够,需要普及与提高.推进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应齐抓共管,建立阳光体育运动保障机制;完善课程建设,贴近学生需要开展教学;精心组织,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序、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阳光体育运动计划旨在推动广大青少年从教室走向操场,在大自然中享受阳光,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与实施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创新思维与方法,从创新阳光体育运动宣传方式、挖掘体育运动新内容、创新体育运动方式、创新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时间、创新教师引进和经费筹措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能使农村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许多普通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能从一而终,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得不到可持续开展而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目前合肥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得出阻碍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陕西省各中学阳光体育运动选择的项目情况,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学校投入及参与人数以及各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次数、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时段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旨在为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严重的事实,旨在通过一定的体育手段和身体练习来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将当前我国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归纳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特征与内涵、阳光体育的地位与意...  相似文献   

6.
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背景和现实意义着手,讨论与分析了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并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长期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能认真且有规律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结合情况不容乐观,经常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频度较低,80%的高校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宣传活动,40%的高校成立了以校长牵头的“阳光体育运动”专门领导小组,高校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能基本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且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社会、学校和个人3个方面。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旨在为推动安徽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我国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本文就我国学校体育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时代背景、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普遍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晋东南地区5所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及认知目标,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项目需求的相关性分析等方面,从中找出不足及影响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晋东南地区各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更好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齐爱丽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2):116-119,128
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但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如何,仍需要体育工作者进行探讨。随机抽取毕节学院24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在毕节学院的顺利开展,切实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为更好地在高等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发展对策,以促使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广泛、持久、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从分析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意义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出发,探讨研究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相结合,构建一个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广泛地开展提供可行措施,以确保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田斌 《西藏教育》2010,(11):45-46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然而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仍有一部分学校的领导甚至体育教师、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概念仍感到陌生,不知阳光体育的内容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了更好促进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江凤  邓启烈 《教师》2011,(2):18-19
本文结合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从分析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意义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出发,探讨研究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相结合,构建一个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广泛地开展提供可行措施,以确保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建设.本文分析了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的重要性意义:和谐环境有助于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和谐环境有助于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指出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师生缺乏阳光体育运动意识;高校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设施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应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构建高校和谐环境,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措施,包括构建浓厚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构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环境;构建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构建和谐环境,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大学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大学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势以及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的促进作用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更好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不至于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应景”之作,本文提出了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理论,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出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文献综述等方法,提出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应用辨证观点和科学态度、应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需求、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文化,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我校近年来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探索适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近期我校又承担了市级、省级阳光体育示范校的检查、验收及现场观摩会的任务,所以对阳光体育运动自上而下更加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更加有秩序、有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但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很值得我们深思。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我校不断开发活动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活动兴趣,包括趣味游戏类活动、强身健体类活动、体育专业类活动、集体操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厦门市集美区中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表明:集美区中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较高,且女生高于男生;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明确,支持力度大;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上;所参加的运动项目主要是慢跑、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同时,也指出了集美区中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有待完善之处,旨在为集美区中学更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在营造社团发展氛围、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提升社团文化内涵、丰富社团建设类型等方面的作用,提出发展建议:借阳光体育运动之势,促社团与体育课程融合;借阳光体育运动之财,拓展社团建设资金渠道;借阳光体育运动之才,提升体育社团干部素质;借阳光体育运动之台,丰富体育社团建设内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