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岳霖的翻译问题主要表现在译意与译味的二元对立以及文学不可译两个方面,他站在知识论的立场上选择了译意,抛弃了译味,结果把文学翻译推向了死胡同。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摆脱知识论对文学翻译的限制,运用境界论的思想实现从译意到译味的层级超越,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构翻译语境与创造新的表达方法突破文学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2.
本文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并结合翻译实例探讨语言文字意味翻译问题。在介绍语言文字意味的一般概念和对译味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译味的本质是中国情感生命体,进而联系实际具体讨论译味的几项重要内容:"近似"的目标要求,文本基调的主宰作用,对原文的风格适合,"人化文章"的重点在"人",以及译味的根本途径是移情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覃军 《海外英语》2012,(7):144-146
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达不成一致的看法。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肯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之心灵与原诗之意境是诗的灵魂,原诗之诗味是诗的精髓。故翻译诗歌要译诗之灵魂与精髓,即要译心、译意、译味。然后,结合实例讨论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黔味小说”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质的贵州小说。方言是“黔味小说”乡土风格的重要载体,然而“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实现方言的“文本移植”是“黔味小说”英译的难点。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从语言-交际-文化的三维转换探究“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案例,关注译者如何根据源语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和选择,有益于重构被缺省的文化内涵,有益于“黔味小说”的译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静夜思>是唐诗中的杰出代表,它以平实的语言、明确的意象表达了深远的意境.已有多位学者将其译成英语,本文拟从译意、译味和译境的层面来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四个英译本.  相似文献   

6.
笔者近日读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教育选集》,其中有一段对中学历史教师语言表达技能三境界的论述,很是精辟妥当。笔者觉得这三境界与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历史教学不同于翻译,但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亦可借鉴“译事三难”的要求,做到“信、达、雅”,讲究科学味、文学味和历史味,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日读赵恒烈先生的《历史教育选集》,发现其中有一段对中学历史教师语言表达技能三境界的论述,很是精辟妥当。笔者觉得这三境界与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历史教学不同于文言文翻译,但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亦可借鉴"译事三难"的要求,做到"信、达、雅",即讲究科学味、文学味和历史味。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思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汉语诗词英译的最大障碍是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正是汉语诗词诗味之所在。因此,如何处理好汉语诗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使译诗尽量达意、传神,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译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译者奋斗不息的目标。辜正坤《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在处理文化语境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使译诗取得较好的整体艺术效果,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翻译界历来对归化式律译扬少抑多。但认为律译有诸如语言陈腐、凑韵、旧瓶装新酒等缺点的论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其实归化式律译应以以下四条为标准:第一,在内容上要力求忠实;第二,要采用与原诗最接近的汉诗形式;第三是要译出原文之风格和情调;最后就是要译出原作的诗味。以此四条为评价尺度,则归化式律译的作品大部分是成功的。因此,归化式律译不仅可以做,而且还可做得好,应当加以鼓励。  相似文献   

10.
浅析汉英对译的误区--对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受汉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汉英对译中十分注意词量的对等、词义的对应,力求达到字对字,词对词的等量翻译,其结果不仅使译文失去了“英语味”,而且有时给人一种莫名其妙和画蛇添足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走出汉英对译中的误区,笔者针对学生在汉英对译中词语处理常见的做法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析《聊斋志异》中对不等值词的翻译来探讨如何才能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等值词翻译地既准确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应如何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为翻译者在翻译不等值词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译者的“隐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译者的“隐身”已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地位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劳伦斯·韦努蒂对译者的“隐身”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译者“隐身”的根源及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韦努蒂的有关论述加以批判性的分析,对于正确理解译者“隐身”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局限性,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译者的地位,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先生的翻译思想独到精辟,是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翻译文化观、翻译危机观、翻译理论观、文学翻译观、翻译人才观和翻译生态观6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6个方面构成了季羡林翻译思想的宏观框架。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乃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主张,因译文生涩饱受争议。笔者认为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他采取了与其一贯坚持的"直译"相异的"意译"法。本文主要从儿童心理、爱好、审美情趣入手,结合翻译作品的题材、语言等,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采用"意译"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备受争议,但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唐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唐诗《宿建德江》三个译本中对格式塔意象处理的比较,说明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有其自身的特征,翻译广告必须要充分考虑广告语言的特征。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特别强调了“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和“内容重于形式”两个因素,为广告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数个广告翻译实例对此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文化转换活动,这一活动发生或进行时,造成的损失在所难免,而儿童文学翻译由于阅读受众的特殊性,相较而言,损失的可能性更大,对翻译的要求相应就更为苛刻。要想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既传递好原作意味,又保存原作的形式之美,让翻译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许多译者渴求已久的愿望,也是读者希冀看到的结果。在译前认清翻译损失的可能性并进行积极的补偿,有助于译者实现对作者的尊重,更好地负起对读者的责任,从而产出成功的译作。  相似文献   

18.
诗歌英译的过程和翻译主体因素对传递意境深有影响。翻译主体的审美经验介入,在目标语主流诗学的影响下直接作用于诗歌的审美移植和诗性传递,翻译主体应该减少对翻译客体的主观干预,达到诗歌翻译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实现意境和语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按照等效论的观点,翻译的原则是再现原作效果。诗是高度集中审美形式和形象思维艺术,即"神美"。而古诗的形式包括节奏以及一切修辞手段都传递着美,即"形美"。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同时达到形合和意合这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20.
英文电影作品片名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翻译。然而,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语言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误译,从而产生各种翻译问题。片名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它的翻译原则。在影院日益萧条的今天,如果电影作品片名翻译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失败,影响票房价值。英文电影作品片名的翻译,可以采直译、意译、音译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误译等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