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僻处西睡、北接大漠,历来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其古文化面貌充满神秘色彩,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更是扑朔迷离。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宁夏文博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初步揭去青铜时代宁夏地区的神秘面纱。现在看来,宁夏所见到的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商代,有确切出土地点的却是西周。宁夏出土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容器,造型风格与中原和关中的器物如出一辙,显然这些器物都是来自内地,而当时本地区的青铜制造业尚未形成。宁夏青铜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当在东周时期,衰亡在汉代,起始和结束年代都远远晚于中原和关中。近年来,在宁…  相似文献   

2.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武器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青铜武器多具独特的风格,与中原青铜武器在不同程度上互有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绚丽多彩青铜文化多元一体的宏观格局。  相似文献   

3.
王京琴 《寻根》2014,(1):82-88
从19世纪末叶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且最具特征而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约前ZI世纪约前16世纪),其后是商(约前16世纪一约前1066)、周(约前1066一前256)、春秋(前770一前476)。从大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476年的250O余年的岁月中,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始氏族公社逐渐解体,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这个时期的绘画在史籍中有记载,但已经无法见到原作了,而现在我们却能见到绘画性极强的青铜器文化。青铜艺术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精美绝伦的青铜制品,不仅形制奇异美妙,而且在其表面有各种各样极为生动的纹饰。当然,造型与纹样都需要绘制。翻铸。虽…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些战国青铜器上嵌错着与采桑劳动相关的纹饰,这类纹饰通常被称为采桑纹。采桑纹是当时贵族春游场景的艺术再现,这些青铜器极有可能源于三晋地区。有选择地解释部分细节、时代思潮的影响、文献的匮乏及相关记载的模糊性是青铜纹饰多元阐释的原因所在。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纹目前我们虽无法知道我国蚕丝生产技术产生的确切年代,但至迟在殷商时代,先民们已能利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另外,在商代、西周及以后  相似文献   

6.
“青海是彩陶的王国!”来青海参观。旅游的客人和当地居民常有这种感叹。青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经济非常繁荣,与同时代中国其它地区相比毫不逊色。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制造了难以数计的彩陶,生时用它盛物,死后用它随葬。今天,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经常发现有彩陶出土。全省现已调查、登记的这类文物点有800余处,共出上彩陶3万余件,而这仅仅是埋藏在地下的彩陶中极少的一部分。马家窑文化一度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它包括五岭下、马…  相似文献   

7.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云南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大理是云南青铜文明的起点。远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用劳动和智慧开启了滇西青铜文明的时代之门,他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记录下来,仿佛在向后人叙述昨日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论金沙江文化与文明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化。作为一种流域化,金沙江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从史前化到青铜化阶段,金沙江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其基础在于不同的地域类型。金沙江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青铜化十分发达,但仍在国家制度之外徘徊。汉代政治化的扩展,把金沙江各族纳入明社会,成为中国明一个重要的亚明区。  相似文献   

9.
川滇边缘地区①早期青铜时代在距今3000年左右已经发生,早期铁器时代大致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得到发展,该地区早期冶铜业为其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和早期冶铁业奠定了发展基础,深刻影响了该时段西南夷的社会结构与发展进程。通过对南丝路沿途早期冶铜或冶铁工业的分布特点与时代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初步认为南丝路沿途丰富的矿产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当时选择路线的考量之一,而对这些具有丰富矿产资源冶炼中心的控制是当时一个重要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座腿、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以及三尊青铜兽面具,均应属于三星堆象形青铜器。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比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而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三尊青铜象面具则更表现出明显的印度文明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三星堆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记载文献的材料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其中“金石”的“金”是指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石”则包含的范围较广,因为各种各样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刻写文字以记录文献。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石刻文献是石经,即刻在石版上的整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2.
陈亮 《寻根》2020,(2):73-81
古滇国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蜀巫与滇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与滇是我国西南的两个古国,关于它们的历史,古代献都只有一些简略的记载。因此,对蜀与滇这两个古国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土物。蜀与滇的青铜化都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数量甚夥,种类繁多。虽然二的青铜器风格迥异,器物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携带了大量远古的信息则是不争的事实。本从蜀滇青铜器上铸造和镂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及青铜器上装饰的图案入手,对古蜀国与古滇国的巫师及其宗教作一比较研究,并论及蜀滇巫师在各自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由此窥视到的巫师与蜀滇社会结构的关系。虽然古蜀国与古滇国在历史时代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但蜀与滇在宗教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这种相似性与可比性正是本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15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和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的化石。正是元谋猿人的后裔通过东行西向,北走南迁,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云南的滇池、洱海一带就有许多民族部落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而著称。如铜鼓、贮贝器、葫芦签、房屋模型、千姿百态的动物造型、大量的兵器和生产工具,真实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青铜文化中最具民族…  相似文献   

15.
<正>"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早期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遗存,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是国内收藏鄂尔多斯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本次隆重推出的《鄂尔多斯青  相似文献   

16.
段守虹 《世界文化》2013,(2):56-56,F0003,F0004
从目前人类可以勘查到的史前先民文化遗址上,仍有大面积的臣石文化遗存,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巨石崇拜遗迹。此处所规定的巨石文化,特指人类由“新石器时期转入青铜时期”这一个历史阶段。各个地方人类的文化进步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在时间概念上,就缺乏一致性,不同地域里,巨石文化之间会相距数千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盐源位于金沙江流域雅砻江下游,近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颇富艺术价值。盐源青铜艺术具有显的特征,形成了纹饰上的抽象性和造型上的写实性两大风格,体现出笮人的化特点和艺术眼界。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在卫恩科的意识中.仿佛一切都是铜铸的:海洋、陆地、森林以及动物、植物和神祉……,包括他的山西“宇达”集团。“‘宇达’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青铜艺术铸造王国”这是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专家、中国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谭德睿对“宇达”青铜艺术世界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波 《华夏文化》2001,(4):31-33
192 9年四川广汉中兴乡月亮湾农民最早发现三星堆文化遗存 ,此后进行多次发掘 ,其中 1 986年的发掘收获颇大。在这次发掘中 ,考古工作者在两个祭祀坑中发现了上千件青铜器、玉石器、金器 ,特别是数百件价值极大的人像和动植物雕像。这些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轰动。两个坑的青铜器、金器和玉石器在我国同时期文物中尚属首次发现。它们不仅在巴蜀文化和四川地方史研究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且填补了中国先秦史、中国考古学、中国青铜文化以及中国冶金史、工艺史、美术史上的重大空白 ,对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研究古蜀国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0.
"道德黑客"根本上不同于黑客,其行为准则、技术规范也不同于一般的"黑客道德","道德黑客"意义下的"道德"不同于"次道德".这些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现代性"伦理世界"的新可能.因为,"道德黑客"颠覆了一个"无恶"的伦理世界的理论构想,现代的"现世"伦理世界是一个"有恶"的世界.于是,相关的转变在于,一个"有恶世界"中的伦理价值诉求,一方面,有恶世界中的"扬善"与"求善"成为"伪善",伦理沦为"释恶"的工具;另一方面,现代伦理学的首要目标是"抑恶","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扬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