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2.
当前报纸对于教育工作、教育科研的宣传和报道,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地方报纸,每个月反映教育战线的消息寥寥无几。从版面上看,在30多种中央和地方日报中,给教育的固定版面只有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从内容上看,一般化的泛泛报道多,具有方向性、典型性的稿件少。例如写教师,还是停留在如何热爱本职工作上;写教育,多是反映一般教学情况或如何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摄影现状分析 当前图片报道几多几少的现象仍然突出:摆拍的多,抓拍到鲜活的少;唱四季歌的多,有特点的少;反映动态的多,深度报道的少;事件新闻多,典型人物少;社会新闻多,经济新闻少;一般性的多,重大主题少。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4.
主流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新闻事业单位,同时又是面向社会的大众媒体。近些年来,很多传统大报的新闻改革进展明显,新闻宣传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许多新闻报道与读者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反映上层的东西多,反映基层的东西少;写领导活动和会议的内容多,写群众和反映群众的心声少;程序式的成就报道多,对鲜活的社会景象及问题细写深写的少。如果主流媒体不注意自己的宣传艺术及社会效果,就难以发挥重要的喉舌作用。努力实践“三贴近”,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党越来越重视通过…  相似文献   

5.
视野     
关于电视经济报道十月间在山东枣庄举行的全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首届年会暨经济报道理论研讨会认为,当前电视经济报道存在以下问题: 1、一般化动态报道多,生动活泼的报道少;2、抽象、空洞的报道多,具体、感人的报道少;3、来自办公室的报道多,来自调查研究的报道少;4、会议报道多,基层报道少;5、工作部署报道多,工作进程、发展经验报道少;6、播音员解说配画面报道多,现场采访报道少;7、结论式报道多,进行式报道少;8、见物不见  相似文献   

6.
工作报道,以其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军队和武警部队报纸宣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工作报道类稿件质量较高,但也有一些稿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件少。此外,有些稿子写法老套,角度不新,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极常见的报道。在档案期刊中的“要闻”、“简讯”中占了很大的份量。从《北京档案》几年来接触的大量稿件中可以看出,“会议报道”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报道动员会、评比会、总结会的多,报道专业研究会的少;报道中焦点对准领导的多,对准所要反映问题的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各级媒体,更应唱好经济报道的重头戏,但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报道,特别是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多,贴近群众的少;反映现象的多,挖掘本质的少;枯燥无味的多,妙趣横生的少;人云亦云的多,独出心裁的少,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感。笔认为,克服这些现象,无论是记还是编辑都应多视角看问题,具体说应具有俯视、环视、透视的目光,巧妙地找角度,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也不能不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那么,怎样才能把“四季歌”唱好呢? 听听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歌声里存在“五多五少”。一是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 二是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 三是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冷静分析有深度的报道少;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11.
政治工作报道,在军队报纸宣传中独树一帜,始终处于热点地位。但从通讯员的来稿看,目前出现的“四多四少”情况值得引起注意,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作法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少。加之这些稿件写法老套,千篇一律,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每当一项工作开展之初,编辑找不到可用的稿子,而转入下一步工作之时,这方面的稿子又蜂拥而至。这就给编辑出了难题:一方面来稿大量积压用不了,另一方面急需的稿子又找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写的衢州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一组上下两篇报道,有幸被评为月度好稿。除了稿子本身题材好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努力跳出以往采写经济报道的固有模式,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经济报道。也就是说,讲故事是这组报道的一个特点。特别是上篇,不到3000字就讲了9个故事。一是通过讲故事,从新闻角度去写工作性的经济报道。衢州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报道,是一个工作性很强的报道题材。按以往的习惯,一般会写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写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写他们是如何抓这项工作的;第三部分写取得的效果。尽管这样写可以反映工作的全貌,也可以体现有关部门的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较为不满,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14.
消息,是新闻媒体上重要的宣传文体,要真正写好写精一篇消息不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据自己多年来采、编消息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活,是好消息的重要标志。所谓写活,就是要通过报道把读者带到现场,要尽量少叙述,多描写;少概念,多形象;少造作,多朴实。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说,记者要学会用眼睛写新闻,这话颇有道理。  相似文献   

15.
福建日报过去长期存在着报道不平衡的状况,沿海平原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报道多,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方报道少,一些边远山区报道更少;农业报道比较多(这是必要的)。工业和其他方面报道比较少,某些中心运动之外的所谓“冷门”,长期很少见报。这种报道上不平衡的状况,造成报纸不能全面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地贯彻执行和开花结果的情况,各地群众创造性的劳动和各方面的先进经验无法在报纸上全面反映出来,不少地方党委和群众,由于他们地区的消息长期登不上报,也对报纸有意见。大跃进以后,这个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我们认为,报道平衡问题不是简单的照顾地区问题,而是报纸能否适应全党要求的问题,即一张省报能否对全省工作、全省人民发挥促进作用的一个政治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福建日报采取了以下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上经济新闻的分量越来越重,这是好现象;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怎样使经济报道富有社会效益。有位乡领导干部对我说:“我对新闻记者,只好敬而远之,得罪不得,也热情不得。”原来,他把自己的“家底”端了出来,记者写报道给“照本实发”了。结果给这个乡的工作造成了  相似文献   

17.
会议报道是近年来令新闻单位头痛的一个问题,读者怕看一般的会议报道,报社怕用一般的会议报道,记者怕写一般的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都想到要记者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建议记者“多下基层,少泡会议”,“多往农家跑,少在会堂转”...  相似文献   

18.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报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五多五少”:微观操作性报道多,宏观综合性报道少;生产环节的报道多,流通领域的报道少;有关政府指令、计划、决策的报道多,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报道少,经济领域的浅层次经验报道多,深层次分析报道少;含政治说教和专业用语的报道多,通俗易懂、循循善诱的报道少.这种报道模式,不仅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相去甚远,其主体本身也已因僵化、教条、呆板、枯燥等弊病日益呈现出危机.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要把握这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黄金时代,摆脱危机,明确地位,须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主要是什么人在读经济报道?答案非常令人吃惊;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与经济发展利害相关的普通公众,而仅仅是那些政府人员、经济工作者和与经济打交道的企业界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我们当前的许多经济报道不“大众化”。这主要表现在:从工作、政策角度报道的东西多,从群众生活角度报道的东西少;就事论事的东西多,提出问题的东西少;爱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