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作文》2006,(3)
据《史记》载:西汉文帝时,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率军驻细柳营抗击匈奴。一次,文帝外出劳军,到了其他军营,一听说天子驾到,均不加戒备,开门迎送。但到了细柳营后,那儿的官兵却个个披甲执锐,张弓搭箭,把文帝挡在了营外。有人说是皇帝来了,把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K1—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K2—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K3—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K4—至营,将军亚夫持兵  相似文献   

3.
一、暗示性格 诗词中除了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 物外,有时还借用地名来暗示人物性格。如 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 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新丰市和细柳营 分别位于长安西南和东北。新丰市古产美 酒,是侠义之士聚会之地;细柳营是汉代名 将周亚夫屯兵的地方,周亚夫治军有方,汉 文帝称之为"真将军"。这两个地名暗含了 作者对射猎将军豪迈气概的赞美。  相似文献   

4.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记录司马迁心路历程的精彩文字: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史记>选读》中《淮阴侯列传》末尾记述了刘邦和蒯通的一段精彩对话(《〈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版,第157页):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  相似文献   

6.
“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古籍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见解,谁是谁非,有必要考辨清楚。 第一种见解: (1)“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史记·周本纪》) 卫、齐、鲁、晋、管蔡等《世家》及《年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2)“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 (3)张守节《史记·周本纪正义》:“《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羡,音延,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和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纪年》和《鲁连子》见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二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要求翻译《周亚夫军细柳》中“将以下骑送迎”这个句子。后来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乍一看去,这样译情通理顺,但仔细推敲,却觉得于情理捍格难通。首先,这样译曲解了司马迁的原意。司马迁写汉文帝驾临霸上、棘门军时“将以下骑送迎”的情节,是为了与后文周亚夫以军礼相见构成对比的。通过两相对比,才更显得周亚夫治军有方、细柳营戒备森严,以至汉文帝于事后“称善者久之”。倘若霸上、棘门军确曾“骑马”送迎,那么,在马上迎接皇帝的亚夫又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9.
季布传     
正《史记》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b。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c,衣褐衣,置广柳车中d,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  相似文献   

10.
《太史公自序》节选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  相似文献   

11.
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1980年版)第58页,曾讲到西汉大臣陆贾与汉高祖论治国之道。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原文是:"陆生(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  相似文献   

12.
书低     
一秀才赁僧屠读书,惟事游玩而已。忽至午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试问之,乃取书作枕耳。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诗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说者以为锦瑟者,令孤丞相侍儿小名,全诗寓意深刻,但不知五十弦从何说起。刘昭《释名》箜篌云: “师延所作靡靡之乐,盖空国之侯所作也。”段安节《乐府录》云: “箜篌乃郑卫之音,以其亡国之声,故号空国之侯,亦曰坎侯”。吴兢《解题》  相似文献   

14.
1 诸葛亮初见刘备,不是提出来《隆中对》,而是另一种对策。《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固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钢练浅H艘?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  相似文献   

15.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他为实现主流意识,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所决定,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聊斋》正因此而攀上了古代短篇小说创作之颠峰。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虽不失千古乾象大观,然缺陷讹误之处颇多。《天官书》中"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等处多存谬误。  相似文献   

17.
<正>古典名著《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以极高的史学、文学、人文成就备受历代人士推崇,对思想品德教学大有裨益。高祖点将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问说》一文有这样的话:“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注释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接下来,注释又引《论语·微子》介绍这一典故,兹录如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相似文献   

19.
1 诸葛亮初见刘备,不是提出来《隆中对》,而是另一种对策。《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固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  相似文献   

20.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清人王士祯评论此诗:“为诗结处总要健举,如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等气概。”请你结合全诗说一说此诗结句的妙处。答:_____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