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踏着《春》的脚步而来,携我们观看了梅雨潭的《绿》,陪我们观赏了《荷塘月色》,尔后,他离我们《匆匆》而去,把《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位作家是谁? 生:(齐)朱自清。师:下面咱们回顾一下有关他的文学常识。生:(齐)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3.
吴岚 《湖北教育》2007,(10):28-31
教学片断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背影》其实是一首父慈子孝的赞歌,作者巧取视角、饱含真情、朴实无华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特定背景下的父子情深的故事——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爱戴父亲(板书)。你从哪些文字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呢? (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即将结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生1突然举手问:“老师,作者的父亲到底是干什么差事的,交卸了至于那么‘掺淡’吗?”  相似文献   

5.
幽默片断     
《小学生》2009,(7):36-36
★还是他 语文测验。有一道填空题,问《背影》和《春》的作者分别是谁。某生一概不知。填第一个空时,他悄悄问同桌,答曰:“朱自清。”填第二个空时他又问。答曰:“还是他。”  相似文献   

6.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曲笔”,就是作者在行文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书写其事的手法。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散文宝库中大的精品,作者截取了生活细节中最鲜明、最典型、最感人的片段——父亲为我买橘时的背影,进行特写,  相似文献   

8.
师:对于现当代的中国人,一提到背影,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朱自清抒写父子情深的名篇叙事散文《背影》,以至于网上与“背影”这个关键词链接的几乎都是与父爱相关的内容。有一个专门的父亲网站就叫“背影网”。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这篇散文影响如此广泛,流传如此久远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领悟父爱,感受真情。(板书:背影)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各个小组的预习情况(有许多小组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小组轮流的组长将本组预习内容整合,形成文字,到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并口头汇报本组预习的检查结果,教师作评价)。师: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  相似文献   

9.
陈根荣 《现代语文》2006,(10):117-117
“表现人世间最普通的父子之情”(朱国华——朱自清弟弟语)的朱自清散名篇《背影》,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挚的父子之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然而,我每次读《背影》,总感到朱自清描写“背影”的后面蕴涵着满腔的忧愤——听到了朱自清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强烈不满的“隆隆”“惊雷”。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风格沉郁,深受当时及后来学者的推崇。其中,著名的散文《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通过对《背影》的写作背景、主题、文笔的解读,了解作者写作的心里路程,体会作者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描写的伟大的父爱。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0月,《语文教学通讯》(B刊)在“本刊特稿”栏目发表了拙作《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后文简称《迷失》),从而拉开了围绕朱自清《背影》进行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动人动心的经典名篇。对于《背影》的称赞,世人不知讲了多少,大家都认为,《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中渲染了浓浓的父爱,是父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动流泪,是父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动心动情。然而再读《背影》,我们会发现,作品感动读者的绝不仅仅是父爱  相似文献   

13.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4.
张旋 《现代语文》2014,(2):42-43
很多人欣赏朱自清的《背影》觉得这篇文章的角度新颖独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16.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7.
<正>师: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一篇文章是来自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铃兰花》。我们从这个故事人手来体会作者所写的亲情。故事很简单,但我要求大家分别从三个角度来概括,文中有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是——生:父亲、母亲、"我"。师:文章叙述的主体是——生:"我"。师:"我"多大?生:六岁。师:可能从"我"的角度概括比较容易,那么  相似文献   

18.
徐俊芳 《语文天地》2010,(12):19-20
朱自清的《背影》是散文名篇,历来为人所称道。我们在学习分析这篇文章时。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公开课借班的学生)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选自中国名著《水浒传》的第九回。大家在预习时,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生:林冲手刃仇人生:我也是,林冲雪夜奋起杀敌……众生达成一致:课文最后一段——血溅山神庙给人印象最深刻,是全  相似文献   

20.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