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家简介:钱钟书,生于1910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钟”就是“钟情”的意思。后来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等职务。著作很多,《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围城》等都广为人知。钱钟书的学习方法1.刻苦勤奋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的孩子是一名初中学生,平时特别爱动脑筋,喜欢做一些小实验。全家人每次吃罐头时盖子很难开,他就琢磨能不能发明一个能够顺利开启罐头盖子的工具。他经过翻阅有关资料和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罐头开启器”。为改进“罐头开启器”,他向在图书馆工作的邻居沈某借了一些书。在研制成功后,孩子就拿着“罐头开启器”去征求邻居沈某的意见。沈某借口说要去征求专家的意见,就把“罐头开启器”留下。一个月后,我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罐头开启器”的文章,署名沈某。文章还附有照片,而照片上的那个“罐头开启器”正是我孩子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真的做到了。钱钟书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他可以准确地背诵整部《红楼梦》,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一九一0年生于江苏无锡世家,学钱穆、中共导弹之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钱钟书之名的由来,在于他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有人称“文化大家”钱钟书是“一代书痴”。钱钟书生前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曾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一九一0年生于江苏无锡世家,学者钱穆、中共导弹之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钱钟书之名的由来,在于他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九二九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十五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可英文、国文却是特优,英文还是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一入清华,钱钟书便开始开创一项又…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本体论上,郁达夫是一个“唯真唯美”说的倡导者。他的文学观念的最基本内涵是情绪表现论,认为是不可遏制的情感“逼迫”作家写作,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认为,文学具有宣泄情绪、净化情绪,能为读者作者寻觅知音、为读者提供审美享受的作用,但他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8.
紫墨水     
1946年,英若诚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一次,他在图书馆一本冷门书的卡片上发现只有两个借阅者,一个是万家宝(曹禺),一个是钱钟书。被英若诚称为“简直有照相式的记忆能力”的钱钟书,有着一个同样智商极高的女儿钱瑗。当年钱钟书任教外文系,在家批阅卷子时让女儿记成绩。一次,钱瑗没头没脑地对爸爸说“:英若诚跟吴世良要好,他们是朋友。”钱钟书问“:你怎么知道?”钱瑗指指课卷“:全班学生的课卷都是用蓝墨水写的,只有他俩用的紫墨水。”聪明的钱瑗没有猜错,英若诚和吴世良,这两个同班同学都是戏剧爱好者,共同主演过俄罗斯的拉夫列尼约夫的戏《第四十一个》,英若诚演被俘的白俄军官,吴世良则演押送他的红军女战士。两人从清华毕业后,一起去了人艺,风雨同舟地过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9.
翻阅书报,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 自然会使人想起“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俊才,以后再把女人比作花的人便是庸才”的经典论断。不唯于此,细忖之后未免浑身遗汗: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 “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手稿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上下皆知,有位学生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署名     
人们敬仰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平易近人 ,从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年轻人向他请教 ,他总是热情回答问题 ,帮助查找资料 ,有时还亲笔写信详细解答。他在赠送给别人的书上签名 ,常常是“钱钟书敬奉”。有一次 ,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篇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请钱钟书先生指导。钱先生不辞辛苦 ,字斟句酌 ,帮助他充实修改。论文发表时 ,青年恳请钱先生署名 ,他不同意。在吴庚舜的一再央求下 ,钱先生只好违心地署上一个笔名 :郑辛禹。为何要署这样一个名字呢 ?原来 ,在《百家姓》中 ,“郑”在“吴”之后 ;在天干地支中 ,“辛”在“庚”之后 ;古代…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12.
伯父的宽松教育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钱钟书出生的时候,他的伯父钱基成还没有孩子,面临无后的危险。祖父便按照封建家族的传统,做主将钱钟书“出嗣”给了长房,由大伯父抱养。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事业是我国文化、科研、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其他事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主要是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首先需要物质形态与精神产品这两者高度统一协调,避免“单一”的存在、发展。而它的工作的效益性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难以估量性,所以应以真正的服务性为主。图书馆事业的作用,不但会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也深深地感染、规范着图书馆人。 图书馆事业的特点之一是:物质形态与精神产品的高度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14.
《围城》的出版,特别是同名连续电视剧热播之后,钱钟书先生受到众人追捧,但钱先生的表现却是宠辱不惊,甚至根本不搭理“外界”,以至于有位外国友人想见他一面都难,还说如果觉得某个鸡蛋好吃,不一定非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鸡不可。从此.给世人的感觉,钱钟书是一位“出世”的学者,不仅学问大得惊人,且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寄寓了他的理想人格,他痛恨虚伪,尊从诚实,但他又不是绝对地评价人物优劣,而是把人置于现实生活中来评论的,如他把宋江当作“假人”,把李逵当作“真人”,但假人也有假的必要,“真人”也有真的缺陷,因此,武松既堂堂正正,又善于应对,成为金圣叹最理想的人格,称之为“天人”。  相似文献   

16.
微言选粹     
《陕西教育》2013,(12):45-45
教育部:他(钱钟书)出身教育世家,学贯东西,嗜书如命,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担任过外文系教授。他与夫人杨绛也结缘于清华,在他去世后.杨绛将夫妇二人全部稿酬版税捐赠清华并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贫寒学子实现梦想。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说诗谭艺中,虽指出“诗义不显露亦不游移”,但并不认为“诗义”不可解。他强调从“诗艺”层面来探求诗之“正解”的解诗方法,不失为20世纪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一种独到的诗学解释学体例。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学术方面的不朽贡献,不仅在于产生了许多重要学术著作,而且在于创立了一种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治学方法。他的治学方法独标高格,主要是打通、参互和比较。 钱钟书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不懈地从事打通学术壁障的工作。他说:“吾辈穷气尽力,欲使小说、诗歌、戏剧,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为一家。”他的《谈艺录》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1946年6月至1948年6月间主持编纂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英文馆刊《书林季刊》(Philo-biblon),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书林季刊》(Philobiblon)作为中国图书馆史上一份重要期刊因此也引起钱钟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史料论述了钱钟书先生的这段编刊经历,并对他所发表的主要文章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被学术界尊崇为“文化昆仑”。时下,一些学者对钱钟书的学术地位质疑,认为钱钟书治学多是“吊书袋”,在学术上没有重大建树。本文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并以钱钟书读莱辛的《拉奥孔》后所著的两篇文章为例,探究其治学门径,认为钱钟书治学严谨,对前人理论采取了“述而有作”的态度。将钱钟书与同时代的学者朱光潜、王朝闻等作比较,更能看到其睿智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