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本以民俗生活模式传播于村落空间的民间艺术,受制于传媒时代文化逻辑力量的召唤,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即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景观样式,并辐射出具有异域情调和遥远时光的审美想像。作为媒介景观的民间艺术,是置身于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对自身传播方式做出的调适,去除其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进行符号拼贴、重装和压缩,从而裂变为诉诸符号消费需求的媒介景观样式或消费意象,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文化特质的传媒消费文本,为处于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当下中国增添了一种大众审美文本。  相似文献   

2.
传媒文化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经济型消费文化,城市是传媒文化的策源地和主要消费地。当今我国城市传媒文化呈现着传统传媒文化服务升级转型、新兴传媒文化畅行、城市地域文化形成风尚、境外传媒文化强势渗入的特征与趋势。人们对传媒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城市传媒文化作为文化的先锋,所负重担具有实验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媒文化深刻改变着当代青年的审美理想、文艺观念和文艺消费方式。这种影响是多极化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加强引导,充分发挥传媒的文化建设作用,建设绿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审美文化,使经典文学生存空间逐渐狭小。究其原因在于:随着传播方式的革新,经典文学所依托的文字传播方式颓势日显;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使文化逐渐商品化;经典文学自身的"矜持"、"偏枯",使其难以切合民众的消费心理。经典的出路在于:可以视电子传媒为工具为我所用,宣扬人性,传播美,为人服务。  相似文献   

5.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是《文艺消费导论》中研究的进一步延展。该书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消费出现的新变化,细致论述了新媒介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复杂影响。该书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文艺在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影响下审美范式的转变,强调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正在诞生。该书认为只有正视当今媒介转型的新状况,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艺与新媒体文艺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动漫是指视觉消费时代以卡通形象为基础,以现代传媒为动力支撑的大众文化和文艺形式。动漫的接受者是多层面的,分布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者对动漫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审美接受原因和偏爱。动漫的接受美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感性文化美的接受和对消费文化美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音乐传播方式,也使得青年音乐审美文化发生了多元化变革。社会化媒体交互性、虚拟性、实时性、开放性的媒介特性影响了青年音乐审美活动。青年的音乐审美文化呈现出音乐消费审美、音乐青春审美、音乐科技审美多种现状。青年音乐审美文化不是保持不变的固态,而是一种发展变化的流动性存在。随着社会化媒体媒介的强势发展,青年音乐审美文化也具有世俗化、新奇化、娱乐化、生活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在审美经验现代扩张的情况下,以塑造崇高的理想的人格和无私的品质为审美内涵的影片仍具有强大的魅力,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关注而且从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深层开掘崇高感。  相似文献   

9.
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已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以欲望为特征的消费社会逻辑,指出了传媒对人的欲望塑造和对需要的遮蔽,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现代传媒所生成的传媒无意识,以及传媒无意识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商业洪流激涌的当代社会 ,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媒体文化。传媒及传媒产品已随着其社会化的进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 ,传媒不仅以其符号价值跃上潮头 ,而且以其特有的一整套知识或技艺创立一种审美标准与社会趣味。但在另一个层面上 ,规范传媒的欲望与保持必要的节制 ,这是在探讨媒体传播速度、强度与广度背后更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关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骄键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30-31,39
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模式下,关的本质总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摇摆,这种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获得终极的关的本质,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中国美学的关键在对世内存在者非现成性维度的领悟。《华严金狮子章》作为华严宗的纲领性文本,正逐层地阐释着世间色相的因缘和合的非现成性维度,最后的涅磐透悟境界也正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感悟与人文素养——透视影视文化中的德育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影视媒介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以无可阻挡之势征服了广大的青少年。它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激活并引领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潮流,标志着大众审美时代的到来。然而,充斥荧屏的影视文化资源如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如不加仔细辨别,它们带给人们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从影视文化的审美角度出发,探索优秀节目带给人的“心灵鸡汤”功能——形象青睐、个性推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感悟人生、行为效仿,为解决当下大学教育人文素质缺失的症结,必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巧与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而在中国古典哲学与书法艺术中的“巧”与“拙”却有着更深层的内涵.巧与拙这对矛盾,不仅体现在审美形式的妍与丑,更体现为艺术审美本质即人工雕琢的精美和自然天成的朴拙,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的“认识如何不可能”的问题也成为美学领域的难题。相比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弊端,中国诗性文化为审美的可能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一种诗性审美智慧思路的引导下,通过对诗歌语言指称之外“留白”的把握进而找寻到“言外之美一。  相似文献   

16.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自《诗经》始,追求委婉含蓄的抒情,或借助典故抒情,或借助物象抒情,以求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式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8.
演歌是日本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恋歌"、"人生演歌"和"感叹自然美的演歌"为主题的歌曲忧伤感人。"泪雨酒"、"浮云落樱"、"海港船"等是演歌中常用来表现"悲伤、思恋、人生无常、望乡"等哀伤情感的意象,这些悲伤意象通过烘托、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情景交融、哀婉忧伤的意境,体现了演歌的"物哀"审美特征。通过了解演歌的"物哀"美,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人以哀为美的审美观,和他们独特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