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努力探索组一版新路《万县日报》陈俊德本报从1988年3月份起,固定专人组一版。其目的是便于统筹安排各部送发一版的稿件,更好地体现宣传意图,力争把一版办出特色,办出个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报社领导要求组版编辑转变观念,走出“组版匠”的误区,创造性地开展...  相似文献   

2.
文字记者用文字‘“说话”,摄影记者用图片“说话”,而组版编辑则用版面“说话’“。组版编辑对文字记者的稿件要起到升华和增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版面的重要性。版面中的文字、标题、图片、线条等,是版面的生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版编辑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是用版面“说话”的过程。组版编辑怎样用版面“说话”呢?笔者在几年的组版中,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编排思想。一块版面需要容纳若干篇稿件,但这些稿件绝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它的上与下、左与右、轻与重…  相似文献   

3.
说来很幸运,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竟是在《解放军报》上,但这并非易事。起初,我和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雄心很大,一心想登军报,漫无天际写稿,皆泥牛入海。冷静分析,我的败作多为“本报讯”等只有一版二版才能发的稿件。转念一想,军报一版二版的稿件多出自记者、专职新闻干事之手,和他们争版面,自然败的多、胜的少。何不在记者、新闻干事很少问津的一些“栏目”,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写的稿件。1990年11月我从军报三版看到一个新开《大家问大家答》栏目和“欢迎赐稿”启示,联想到我的同乡陈副连长和妻子感情不合,“离”也不是、“…  相似文献   

4.
对于“军地立交桥“专版经常有人评报说一些肯定的话。“军地立交桥“就稿件的内容来讲,大都讲的是婚姻、家庭生活一类的事,可称为“软新闻“。这便于前面的要闻版、工作指导版可称为“硬新闻“的构成了一天的本报。所以,该版尽管排在8版,其功能不可小视。由此,我们联想到一版报纸的稿件和各个版内容的结构问题。对于一张报纸来说,版面诸多,确实有个合理配置问题。对于一个版来说也有个合理配置问题。品种、长短、“硬““软“、轻重、前后、上下、字体、字号等等,优化配置。经济工作要调整结构,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报纸也一样。配置得当,就会增加报纸的“厚度“,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本报配置不当时有。有时一个对开两版都是长文章;一天的报纸上有一个作者登几篇稿子;同一天的报纸某个大单位稿件过于集中;指导性够了,可读性不足,等等。尽管我们的搭配还没到了失衡的状态,但是,我们在设计整张报纸的时候,在组合一个版稿件的时候,若能更自觉地重视结构配置问题,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些?(2001年2月28日) “军地立交桥”的功能@王作进  相似文献   

5.
褚少研 《记者摇篮》2004,(7):4-5,16
这里研讨党报的重点报道,具体到版面上.主要是指一版头题稿件。  相似文献   

6.
校对与钓鱼     
前段时间,本报编辑部请来业余评报人史道宁谈评报的感受。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自己发现见报差错的规律,说记者采写的稿子比通讯员的来稿差错少,外地稿件比本地稿件差错少,提到正刊一版,他说他基本上找不出差错,就到正刊二版去找,因为正刊二版主要刊发本地新闻和通讯员的来稿,史先生说:“就像钓鱼要找‘窝子’,我把二版当作发现见报差错的‘窝子’,专到那儿去找差错。”他的这席话,  相似文献   

7.
蒋剑翔 《新闻三昧》2006,(1):104-105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甭管他什么版面。新闻贵在新,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张志荣 《军事记者》2002,(10):27-29
信不信由你,《解放军报》现在竟然闹起了“稿荒”,一、二、三版都缺稿。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写了那么多的稿件,你们一篇都不用,缺啥稿?”所谓缺稿,不缺一般化的稿件,缺少的正是可供选用的优质稿。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以下简称《全书二版》)的编纂工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全书二版》的编纂代表了我国百科类书籍编纂的最高水平。本文在《全书二版》稿件流转进度和稿件流转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对《全书二版》稿件流转工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稿件流转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秦连渝 《新闻窗》2005,(2):44-44
专页是由若干具有共同特点的稿件所组成的集合,其内容由一个版来表现,而栏目则是一个版中的局部。  相似文献   

11.
沈阳军区《前进报》推出的《新认识新举措新气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砚生动一例》专栏,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一版显著位置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文章100篇。专栏稿件新闻性强、导向性强,特别是编辑为每篇稿件配发的编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为专栏增色不少。专栏连续3年在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专栏”,栏目中的一些优秀新闻稿件多次获奖。多篇稿件被军报转发。  相似文献   

12.
2005年9月开始,《羊城晚报》开设了一个新的版面——《人物》。该版的定位是新闻人物版,每周五期,每期报道一到两个新闻人物,旨在给读奉献一个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开版以来,其关注度日渐提高,稿件屡屡被各媒体转载。如何把《人物》版编辑得耐读又好看呢?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报道王晨报社的中心工作是办好报纸,办好报纸的中心环节是要有好的报道。因此,集中精力办报,首先就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报道。光明日报1993年由原来的四版扩为八版。报纸对稿件的需求和“吞吐量”成倍增加,而原本就已存在的稿件平淡、老套、呆板、...  相似文献   

15.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5,(3):39-44,26
今日一版版式编排很有特点,《要闻宽带》栏目发了四篇短新闻。使一版的信息量更加大了。一版包括图片新闻总共发了14篇稿件。让人有一种贴近感。两篇省领导活动报道写的短小精悍,各有特点,更增加了一版的生气。看过十二版《要闻》《钢都荒漠变绿洲》的报道。使人确有气爽神清之感,这篇报道与今日的《新辽沈战役》配合起来刊发很有一番特别意味。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记和广大通讯员,一个很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去年分管二版宣传的一段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适销对路”。  相似文献   

17.
周学泽 《青年记者》2007,(24):46-47
目前,大众日报观点版新闻时评稿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社会通讯员来稿,一是编辑部评论员写稿,二者大概维持8:2的用稿比例——社会来稿占版面用稿的大头。  相似文献   

18.
缩短稿件处理周期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启用网络版稿件采编系统以来,稿件处理周期明显缩短。文中主要对稿件处理各环节的做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强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缩短稿件的处理周期。  相似文献   

19.
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龙头和窗口。“丢大石头,起大波澜”,是大众日报一版多年来一以贯之的风格化的版面传统。本作参与或独立策划、设计的大众日报2000年8月28日一版、2001年7月14日一版、2002年5月11日一版、2005年10月16日一版,连续四届蝉联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这组“获奖版面得失谈”,通过对四个获奖版面的剖析,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的前提下,透视大众日报在版面编排理念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省报一版版式的走势预期。在版式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希望这组稿件能给报界同仁带来启示、争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国际新闻是报纸整个版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这个版面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进一步成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有力纽带.再好地为极围许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乌鲁木齐晚报国际新闻版,四年多来在突出重点报道,加强深度报道,体现地方特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突出重点报道。新华社每天发稿量很大,平均每天发稿百余篇,约几万字。稿件多,版面有限,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有些稿件不删改,一个版发不了几篇文章,势必造成大量稿件积压。如何办好时事版,我们采取的做法是:报道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