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范菲  王燕梅 《精武》2013,(24):66-67
体育这门课程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有着很长的历史,我圈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历来是很高的,体育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所在。体育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深化体育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只有加快时体育本质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为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围绕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改革展开研究,探讨体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井展开在实践应用中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分层教学的主要宗旨是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能力发展,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水平,使受教育者在身心素质与能力上获得全面与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贯彻并实现教育的终极理念。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分层教学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以便能够更好地揭示分层教学的内在规律,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在国家的体育教育课程中都十分强调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有关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还很少,因此了解美国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关培养与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教学做合一”的显著性是它的实践性,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体育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和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后发现,多数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较强,而运用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这与高校缺少一个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课程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等有关.为此,提出了将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分段、多次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以及采用"档案袋"式系统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教学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专项课基础上的分级教学(中小学也在进行这项改革),通过高校体育课分级教学实践,从体育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定位、学生体育基础水平和体育课分级教学初中效果等方面进行民意调查研究,试图探索出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方法,这将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及教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让中学生接受科学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课程论的视角,阐述了新一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素质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涛 《体育教学》2004,(2):14-14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革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内容正在主导着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改革着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状态,使中小学体育教育朝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高中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既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文章利用体育的教育功能,对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综合能力进行研究。结合心理学、体育教学论,针对性的从实践层面上探讨加强高中学生体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从根本上解决提高高中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刘青 《体育学刊》2003,10(1):93-94
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育课堂创新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改革体育课程等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使广大学生在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健康体育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课题,结合健康体育理论来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及实践,是非常有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学习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健身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来进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3.
沙鑫  张军 《精武》2012,(29):54-54,56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政策的推行,选项教学成为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培养着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课选项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矛盾,本文旨在分析高中体育课实施选项教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试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能力教育是当代世界经济与科技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环节,同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更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凌 《体育教学》2010,(7):21-24
从2001年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以来,到现在近十年了,这十年是从国外全面引进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十年,也是我国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呈现百花齐放的十年,更是体育课程教学发生较大变化的十年,这十年为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精神,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探索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这种努力既需要我们以宽广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做好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促进课改的进一步推行。基层体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要善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对学生的身体能力、身体差异、特殊才能,更要给予充分关注,并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范菲  王燕梅 《精武》2013,(21):11-12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一门结合学生综合素质,重在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锻炼的学科,其本质意义已不再是作为一门简简单单的课程而存在,更应该是学生长期进行的一项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学生今后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魄。因此,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充分地重视起体育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相关技能的提高,积极地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调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能力,不仅为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树立高校体育教学新思想,贯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与能力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要在理念上得到更新,同时还要求学生潜能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体育双语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学科间的整合,使体育教学与英语教学都得到良性的发展,为体育英语领域的扩展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与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成长为国际人才奠定基础.本文结合深圳市罗湖区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校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明确了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提出高职体育教学应根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总体培养目标,实施"平台+模块"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职业保健能力,以及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等,以此提高学生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