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新闻事件,为了群众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新闻事实,记者在报道时就需要选择新闻角度,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应本着群众需要什么、企盼什么、关心什么,新闻就要反映什么,就要从哪个角度去报道。  相似文献   

2.
同样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很不相同。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新闻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不同报道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只有从新闻事实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一面切入,才能具体、深刻地认识事  相似文献   

3.
报道视角的偏失对媒体亲和力的损害 新闻报道在进行主题的表达时,首先要选择好一个新闻的报道视角.新闻视角是记者报道新闻的价值观定位的出发点,记者要从不同的方向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使之更好地将真正的新闻价值显示出来,当记者剖析新闻事实、寻找或提炼主题时,不仅要研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深刻意义,而且要寻求表现这种意义的最佳角度和基调.  相似文献   

4.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条新闻,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因此,新闻角度的选择在新闻写作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角度的选择是深化新闻的重要一环。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是否深刻、能否成功的关键。优秀的记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 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采用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取决于角度选择的好与差。选准角度出佳作,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发现事实、挖掘事实的着眼点和入手处。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美的价值,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可以说,在新闻的写作中,能否选择最佳角度,至关重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国宋代著…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7.
刘景义 《记者摇篮》2005,(10):50-51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立足点,也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择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新闻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宣传效果,研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选择好新闻角度应该处理好新闻角度与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角度不同、视点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就容易反映事物的特征,就能写出新闻的魅力来,反之就会事倍功半。因此,报道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新闻角度的选择方法有多种,如以旧见新、多因多果、逆向思维等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以小见大地选择新闻角度。一、以小见大选择事例不管采取什么角度,所报事件必须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分量(艾青《新闻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姓“新”,而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做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那么,这种新鲜脱俗的角度如何寻找、选择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认真开放的创意思维之中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中。因此,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就应当贯穿于新闻…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国的传媒已经多元化,不同传媒面对不同的读者,承担着不同的宣传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传播功能。因此,每一家新闻媒介总要确定自己的导向定位,并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这样就要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来选择最佳报道角度。所以,记者在面对一大堆新闻素材之前,就面临选择角度问题。那么,怎样寻找最佳新闻角度呢?从不同读者群找角度有这样一则关农村泥草房改造的新闻,《七台河日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1.
蔡宁涛 《新闻爱好者》2010,(11):116-117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报道主体所选择的采写角度也不同。当代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  相似文献   

12.
选择和运用新闻角度,是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必须随时把握的一种实用艺术,角度把握得好,可使新闻表现得当,与文增辉,甚至作品备受青睐.可是有些记者天天在选择与运用,但并不了解角度的真正内涵.角度一词,本源于摄影艺术,而在新闻界新闻角度则指记者看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就是报道新闻事实选取的不同侧面.在具体应用上它包括采访角度、选材角度、选题角度、表现角度等多种.  相似文献   

13.
刘华 《新闻爱好者》2017,(12):90-92
一个好的新闻角度,对于提升报道的新闻价值至关重要。新闻角度往往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撰稿时通过发现、比较而最终选择和确定的,记者是新闻角度选择的施动者。研究和探讨影响新闻角度选择的记者自身因素诸如政治立场、新闻理念、人文素养、思维品质、学识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在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产生的作用,对于记者主动地增强自身素质、更好地把握新闻角度、选准新闻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晓枝 《中国传媒科技》2014,(6):118-118,130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指记者挖掘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彰显新闻事实的切入点,表现新闻主题的突破口。一条新闻,同样的主题思想,报道都要求标新立异,独具匠心,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新的角度。选择最佳的角度去表现新闻主题已成为一个记者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众多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出现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同一事件的情况,但往往报道后的反响效果却是不一样的,角度、视野与立意各不相同,质量差异也非常明显,这就是新闻人常说的选取新闻角度不同的结果。新闻角度就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我国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  相似文献   

16.
打台球要选取最佳角度才能够多进球,进准球。写新闻也和打台球一样,同样的新闻事实,角度选得准时,新闻就会靓起来,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是珍珠也容易混杂在污浊的鱼目中。对同一个新闻事实,记者采访和写作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新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出发点不一样,侧重点就不同,而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败。选择最佳角度,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那么如何选择最佳角度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角度是指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来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在从事新闻工作中,由于记者和通讯员的眼力、阅历不同,即使是同一新闻,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有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新闻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人们常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最佳新闻角度是指最能反映事物本来面貌,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最能唤起人们注意的主题表现形式。笔者认为,选择最佳新闻角度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视角(即新闻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一般包括:选题角度,立意角度,表现角度等。新闻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20.
发现和选择新闻角度,是编辑记者的基本功。这不仅受时代、形势和新闻素材、体裁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编辑记者的认知水平、新闻价值观和采写能力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方位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挖掘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