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申湘华 《新闻世界》2012,(11):107-108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他冲破当时中国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丈人论政先河,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王韬的论政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晚清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与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人一样被我们熟知,但因为年仅33岁就以身殉道、其哲学思想耀眼光芒的掩盖,谭嗣同在晚清时期的新闻思想较少为人所知。本文将从《报章文体说》入手,分析谭嗣同思想,特别是报刊业务思想上开创先河的理念,为当代中国新闻文体的改革带来启发。一、谭嗣同新闻思想概述谭嗣同与很多维新派人物一样,在晚清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论是在报刊业务、报刊营销管理还  相似文献   

3.
尚园园 《东南传播》2015,(3):115-117
在晚清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上海《时务报》作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政论为核心,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和舆论,尤以梁启超的政论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仅梁启超发表的政论就占到《时务报》所发政论数量的60%以上。梁启超以《时务报》名震天下,开创"时务文体",更形成独具特色的政论风格。本文从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所著政论为研究对象,从论证方法和文风方面切入,研究梁启超《时务报》政论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韬,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拓者,有着"中国报业之父"的美誉。他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其特有的新闻思想。我国新闻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得益于王韬所建立的新闻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本文以《循环日报》为例,从报刊性能、办报宗旨以及报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析他的新闻思想,探索其新闻思想给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1874年1月5日他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之一——循环日报;他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在他启蒙下,到二十世纪初,逐渐形成了我国近代办报思想;他是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经梁启超等人的继承和发扬,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政论为主体的显著特点。王韬在我国新闻史上是一位颇著影响的人物。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他的报刊活动进行过研究。本文就王韬报刊活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考证,现就教于新闻界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6.
杨海平 《新闻界》2007,(6):102-104
大量政论性报刊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集中出现,促成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而且也成为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维新派创办的《中外纪闻》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严重危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高潮。作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提出了改良政治和大力发展民族资本的要求,于是在政治上形成了变法维新运动,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从1895年5月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便着手在北京筹备办报刊。同年8月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迫切需要政论来开启民众的智慧。当时所办的报刊以及读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报刊的政论文章:报刊影响力的大小也取决于所登政论的好坏。因此。维新派有影响的报人都是声名远播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和汪康年就是杰出的代表。政论时代必然会产生政论写作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维新报人言论写作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代表报人言论写作的特色,而且可以为当代言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报章文体,是近代资产阶级在办报活动中十分注意的一个问题。他们对于报章文体的实践和报纸文风的论述,是他们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报刊产生以后,随着早期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的开展,以及他们开始自觉运用报刊进行启蒙宣传,他们便必然会注意到宣传对象的普遍性和通过报刊宣传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在报刊宣传中,用何种语言形式才能把他们的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和他们自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有效地输送给国民呢?禁言秦汉以后事,只能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容不得真理的内核。他们不能使用;只能在文人的小圈子内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在那内忧外患的非常岁月,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报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了“言不论政”的陈规,在报刊上大胆地评说时局,议论朝政,针砭时弊,鼓吹变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特别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以其质高量大的政论,在中国报坛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为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近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务报》的主要创始人汪康年,就曾立志要把该报办成象《循环日报》一样出色的报纸,“欲与天南逐叟争短长。”这说明王韬对维新派报人影响之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王韬的报刊政论都是维新派政论家们的启蒙范文。他的报刊政论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政治游说、清末王韬的政论文体,到梁启超的报章新文风,政论话题搭载现代电子媒介,产生了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政论片。本文从传播路径、传播平台、传播技巧、传播策略和传播规律等维度就十九大期间播出的一系列新时代政论片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政论片如何建构"政治认同",并就政论片传播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22)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其一生与三十多种报刊建立了交往关系,并创制了以"适时"、"极端"、"畅达"和"新语"为特征的"新文体"。此一"新文体"的形成与其诗性人格息息相关,并建构在文字报国的精神内核之上,极大影响了其所在时代的民众。  相似文献   

13.
王韬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章风格迥异,为后来的报人发展成为"报章文体";二是第一次把那个时代文人的民族意识写进报刊当中,使之与报刊思想融合在一起。王韬政论文中的"民族意识"形成的条件首先是时代背景不同,这使得王韬的政论文有别于"清议"时期和"文人论证"时期;另一个条件是媒介生态发生了改变,中国报业发展到了历史新阶段;此外,王韬本人的涉外经历和传统文人身份等个人因素也构成了王韬政论文的"民族意识"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4.
马琳  李谦盛 《今传媒》2014,(8):138-139
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过程中,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同封建守旧思想展开了一场争斗,通过这场争斗,不仅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并向国民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维新派还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对近代中国报刊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他在清末民初不但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他所创造的一种报章文体——“新文体”,在五四运动之前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是变法运动的启蒙者与领导者。梁启超的“新文体”是适应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以“完美报章”理想为核心的报刊编辑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认为,要办好一份报刊,编辑工作必须有明确高远的指导思想、编辑立言的基本规范、明晰开拓的业务指导思想.这些构成了梁启超以“完美报章”理想为核心的报刊编辑观的主轴。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编辑理论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完美报章”四大准则;制定了“五本八德”的编辑道德规范;强调论说要“公要周适”,纪事要“博速确直正”等。二是编辑业务思想方面,提出了对报人修养的要求、对报刊文体的要求以及对报刊版式编排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17.
<正>梁启超(1873—1929),我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力主"开启民智"、"教育救国",一直关注于提高国民的知识素养和人格品行,在音乐教育方面,他重视个体音乐素质培养,倡导学校开展声乐训练,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     
“报章体”作为一种新文体,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属物,在它的身上同样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光影。在一个新旧冲突和交替的时期,对于新思想的追求和阐扬,必然会碰到扬弃旧形式的问题。梁启超的评论比较集中地显示出文体的新旧变化.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更为解放,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但是还应看到,当时其他一些报刊  相似文献   

19.
覃哲 《新闻爱好者》2011,(19):52-54
清末留学日本期间(1901年~1906年),是马君武参与报刊舆论宣传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在此期间他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思想并发表了大量的论说,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在留日的5年中,他的思想立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03年以前,马君武是梁启超麾下一名宣传其"新民学说"的得力干将,而在1903年8月前后,他与维新派断绝了关系,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忠实信徒。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君武留日期间的办报经历、报刊作品及与梁启超的关系来探析其政治立场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维新派报人既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新闻通俗化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虽然他们当中对报纸语言通俗化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报人认为,报纸要达到开民智的目的,必须走通俗化道路。维新派新闻通俗化思想,过去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大众化"的开端。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却没有注意"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维新派提倡用白话写新闻、办报纸,虽然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对民众知识的提高,对新闻业务的改进都具有积极的贡献,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只属于语言通俗化层面,与"新闻大众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