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谣言”,在词典里的定义极其简单:“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没有事实根据.这是谣言之所以为“谣”: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却被人们“口耳相传”甚至“合理化”直至“普遍接受”。原因何在呢?这些被广泛传播的谣言背后是否拥有什么深层的示意和象征呢?勒莫先生以生动而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和令人难忘的事例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网络"正能量谣言"充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更成为滋生此类谣言的温床。文章试图从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传播内容、传播机制、技术要素中探寻其生成规律,着力于从"负面民意推手""舆情隐患因素""舆论狂欢元素"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危害,并基于"正能量谣言"的特点、规律等提出"技术监测识别""增强信息透明度""发挥网络社团作用"的三条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欧英男 《今传媒》2011,(7):50-51
谣言,一种缺乏理性的社会活动形式,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传播扩散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谣言进入传播渠道开始,便经历了滋生期、蔓延期、消弭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传者以及受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映射。谣言是社会舆论的背后推手,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挑衅,如何疏散谣言,疏散规避不利信息的传播,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以抢盐风潮为例,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以期掌握规律提出应对谣言传播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李长月 《传媒》2015,(1):51-52
谣言自古有之,而现代媒介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则使谣言增添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捷径.如何对其甄别和消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谣言,微博谣言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微博谣言的特征 第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也是微博谣言有别于传统谣言的主要传播特征.微博是一种高效的自媒体媒介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和手机发布微博信息,这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能力.尤其是一个“大V”微博主,通常会拥有成百上千的受众“粉丝”,其发布的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和连续转发,百而千,千而万,进而产生类似核裂变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日趋个人化,个体作为一个传播主体在社会中的声音越来越大,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传播效果.这也给谣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迅速蔓延的渠道.面对复杂情形,很多时候媒体往往只是急于赶时间发布消息,并未很好地履行信息把关、证伪的职能.其结果就是媒体无意问充当了谣言传播的推手.  相似文献   

6.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7.
在谣言面前,我们很少不被感染和蛊惑,造就谣言这种"社会精神病"现象的,并非信源,而是公众。《圣经·约翰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们告诉多马说,他们已经看见复活的主了。多马是个不肯  相似文献   

8.
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今传媒》2011,(7):52-53
微博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量,但话语权在得到平等的同时,同样导致了话语权的滥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之后,极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安。但其在"抢盐风波"过程中所扮演的双向角色却值得我们思考:既是谣言滋生和蔓延的温床,同时又是成功辟谣的利器,本文以2011年3月的抢盐事件为例,就微博在谣言传播方面的功过是非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胡建兵 《新闻实践》2013,(10):16-18
核心阅读:在不断出现的网络谣言中,制谣传谣者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网站当然也难脱干系。但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也是网络谣言不断扩散的重原因。因此,在制止网络谣言的攻坚战中,主流媒体必须承担起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舆论引导功能、整合社会信息功能等,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10.
张戈 《今传媒》2013,(11):108-109,114
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在引发的一个个深刻改变人们所认知的传媒生态数码革命的同时,也变相的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谣言。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公民应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抵制谣言,也要从合理使用手机做起。  相似文献   

11.
最近浏览报纸,发现在消息中经常出现序数罗列现象。如报道某单位一项工作措施,在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下面,又套有一是啥、二是啥。某报一个要闻版上竟然出现4条这样的消息。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记者不懂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混淆了消息和公文的区别呢,还是不愿动脑筋,照抄照搬讲话材料、文件等所致,拟或是编辑挑到篮里就是菜,缺乏为他人作嫁衣的敬业精神?这样写出来的消息,即使是很有新闻价值,也会被淹没在大一、二、三、四套小1、2、3、4序数罗列的形式中,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甚至会引起反感。这种现象频繁出现,反映出一个文风问题。早在1942年…  相似文献   

12.
田丽 《新闻战线》2020,(5):22-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扩散迅速,舆情汹涌,公众对疫情信息的需求高涨。一时间,来自媒体、政府、平台的信息迅速涌现、严重超载,媒体报道中的不专业现象频发,网络上谣言、流言纷纷,导致信息无序。面对海量信息,权威、专业和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民众无所适从、倍感焦虑。  相似文献   

13.
卞文阳 《青年记者》2017,(21):47-48
谣言,这个曾经人们以之为耻的“恶之花”,如今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新时尚”.这是危言耸听吗?2017年以来,多次舆论纷争都和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相关联,如“聊城于欢杀人案”“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都有大量谣言产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融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网络谣言,就是通过网络发起、传播、讨论、发酵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时,谣言就成了信息场、舆论场中难以杜绝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1947年3月19日,蒋军攻占延安,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如何?一时谣言四起,人心不安。蒋方新闻机关炫耀所谓的“胜利”,声称“共军已全军覆没”。党中央、毛主“席已被国军消灭”。真相究竟如何?人民迫切希望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就在这时,人们耳边响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我军在给予蒋军以重大杀伤后主动撤出延安,党中央、毛主席安然无恙。这消息字字千钧,令敌人懊恼,使人民放心。这震撼人心的消息发自瓦窑堡附近一个山村的观音庙里,而这部电台是由周恩来同志亲自指导开展工作的。这部电台是新华社在我军撤离延安后秘密转移的战备台。小庙坐…  相似文献   

15.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指在没有事实基础上被凭空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进行传播的消息.微信食品安全类谣言指借助微信平台生产传播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借助微信平台,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还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食品安全类谣言为何选择微信 2014年12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微信、宏博知微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第一期)》显示,食品安全类谣言占所有微信谣言数量的38%,居第二位(第一为人身安全类谣言,占51%).食品安全类谣言在微信的盛行与微信的特性和传播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工具,以简单便捷性、互动性强、强烈的现场感和实效性迅速发展,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如何合理利用微博功能,如何恰当处理微博的负效应是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微博用户应该考虑的问题。一、微博传播过程中的负效应1.微博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青海省玉树地震、甬温动车事故等均是由突发事件当事人个人微博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出,然而微博传递的仅是信息,可靠性不及传统新闻媒体,消息在网络上以难以想象地快速进行传播,导致受众根本无暇顾及消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是机械地被从众心理操控不停地传播转发,这就为谣言的传播制造了"温床"。  相似文献   

17.
正2011年3月,日本地震核泄漏事故曾在我国引发一场碘盐恐慌,市民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谣言通过网络传播,一时人心惶惶,引发了国内声势浩大的碘盐抢购风潮。中国之声迅速通过政府部门和专家辟谣,证实"食用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的说法不过是场闹剧,及时阻止了谣言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网络谣言传播已成社会公害,如果主流媒体对于虚假消息视而不见,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就是社会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网络让谣言有迹可循便于揭示谣言的传播规律.谣言的传播机制首先来自谣言本身的新闻价值和可信度.其次在于谣言飞舞在受众灵魂深处的权力真空地带并借助口语相传的力量飞行,第三在于谣言在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生双向的沉寂而进入睡眠阶段,假以时日,可能再度被唤醒而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宣传媒体的误导,致使社会上滋生了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拜金主义思潮,我们的精神文明宣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乎是被一些人丢到脑后去了。试想一下历史上有哪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失去精神文明、失去传统美德,失去自己的脊粱?  相似文献   

20.
今年,在北京发生的这场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港台报纸连篇累牍作了报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报道失实,有的是严重歪曲事实。特别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有关大陆的造谣消息可谓“丰富多彩”,有些内容荒诞离谱,令人目瞪口呆。我们在这里选登一部分造谣的新闻作为反面教材,供各方人士参考。假的就是假的,这类假消息早已被时间和事实两把无情之剑戳得稀烂了。我们希望,这个谣言简编有利于思考几个问题:某些港台报纸为什么要如此造谣?这些造谣“行动”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