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孙旭培 《今传媒》2007,(4):11-12
前几年,我曾读过被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的王克勤的事迹,颇为感动;近日,我读到原《南方都市报》政法记者石野的两本书,更觉激动人心!石野不愧为"中国卧底记者第一人".特种兵出身的他,真是一位以笔为刀的响当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童兵 《今传媒》2007,(4):10-11
我是在全国第五届舆论监督研讨会上认识"卧底记者"石野的.他中等的个子,两道剑眉,小平头,挺直的腰板,不俗的谈吐.分手时他送我一本自己的长篇传记《卧底记者--我的正义之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读罢全书,我对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年轻记者油然生出一片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曾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先后4次给我写信. 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给我写信?落款的名字前又为什么先冠上"一个真诚求助者"、后冠上"一个不该忘记您的人"、再后冠上"一个知恩难报的人"这类感情色彩浓烈的字眼?时间已过去10多年了,至今我与这位"真诚求助者"也尚未谋面,但他的一次次来信宛如发生在昨天.他的每一次来信,都是对我心灵的一次震撼,都促使我考虑该如何做人,如何当记者.  相似文献   

5.
正学者托尼·朱特被称为人文学术界的"霍金"。这篇文章从他的著作《乡土式微》中摘取。这本书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他说这本书是为大西洋和两岸的年轻人而写。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他认为,当下社会人们太过沉溺于追求物质财  相似文献   

6.
我是解放军报第四期函授学员,自1992年参加函授学习以来,认真阅读每期的《军事记者》(原《新闻与成才》)杂志,以杂志为老师,以杂志为教材,结合工作搞报道,坚持10年不间断,先后在《中国国防报》、《山西日报》等中央报刊刊登稿件和新闻图片168篇(幅),连续8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今年还荣立了三等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事记者》这位无声老师的辅导,没有那一位位未曾谋面的编辑记者的谆谆教诲,没有身边领导和战友们的热心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去年12月21日,我有机会参加在北京人…  相似文献   

7.
1988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特,在他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准备问鼎白宫总统宝座之际,“突然”被新闻界抖出一桩风流韵事,结果“愤而”退出竞选以示“清白”。这位长得一表人材的总统候选人,被指摘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明星唐娜,有不寻常的关系,两人辟室幽会的一举一动,都落入《迈阿密先驱报》记者的眼中。“如果你们对我的私生活不信任,尽管来盯梢吧!”1988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特,在他声望正隆时向记者群发出了这样的豪语。这位标榜清纯、诚实、有正义感的候选人话说得太快了——5月1日,《迈阿密先驱报》的记者抢先驱进,抓住了哈特的“把柄”!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本书,叫《谢谢老谢》。这位"老谢",大名叫谢泉铭,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个子不高,但读完《谢谢老谢》一书,我想到的是鲁迅作品里的一句话:"需仰视方见。"我是认识老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0年吧,他在《解放日报》编文艺副刊。我已记不清是谁介绍我们相识的,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然清晰。那天,可能是我提到了报上一位女诗人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1938年6月,我在汉口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遇到一位笔名“老百姓”的青年,他原名徐师梁,江苏人,在汉口帮助朋友编《大众报》七日刊。他外表温文儒雅,但胸怀大志。他看到河南一带,自我军徐州突围之后,大军云集,而当地报纸奇缺,消息闭塞,就在7月份,毅然离汉北上。临别,我们问他:“你单身去前方,凭什么来办报?”他慨然回答:“我只带一支铁笔,一块钢板足矣!”他进入中原战场,初在当地游击队中奔走,然后找到同伴三人,即开始编辑发行油印的《大众报》,从印几百份开始,逐步发行推销,最多时竟达到一万份左右,这真是战时力、油印报的一大奇迹! 这位“老百姓”记者,不仅精通编辑、采访业务,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中如何缩短采访双方的距离?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可供同仁参考。 一、从双方共同熟悉的人和事物中寻找 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名赛马骑师,此人一向不愿同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在这里碰了钉子,并认为要使这位骑师开口特别困难。但是,利布林却使这位骑师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记者在谈话间只插进了十几个字。利布林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赛马时左镫皮带比右镫多放长几个眼?骑师一看记者提出了这么个内行问题,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了他的驭马经验。这位记者能一下子打开骑师的“话匣子”,就在于他找到了与骑师的心理接触点。赛马的骑手在跑马场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时,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疾驰时产生的离心力,必须  相似文献   

12.
郑重印象     
正郑重是我的好友,《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是1961年进文汇报当记者的,从一而终;我是1960年进文汇报当记者,1998年离开文汇报。然而,他的年龄比我长5岁。两人共事38年,现在还常有交往。他当了一辈子的记者,除去粉碎"四人帮"之后做过一任文艺部主任外,一辈子没有当过新闻官。几十年来,别人对他有过不少称谓,但他自我认可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三大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一位男同志第一个拿起话筒,声音宏亮地提了两个问题。这对千百万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讲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有一位美国人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告诉她的中国朋友们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真为他感到骄傲。”这位美国人名叫朱迪·波伦鲍姆。1979年到1982年,当她还是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时,便来到中国,先后在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日报社工作.去年9月,她又自费回到中国,为撰写一篇题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和新闻制作》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并在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5.
武陵 《新闻导刊》2008,(3):39-40
"一辆摩托转农村,3年行程4万里。追寻新闻三贴近,经常奔波在一线。"这是《武陵都市报》记者龚杰品做记者以来的真实写照。龚杰品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对新闻充满激情,并取得不错业绩的年轻记者。他是一名自己买摩托,自己加油,自己买相机,文字和摄影一人做的全能记者。他的典  相似文献   

16.
面授之页     
"我与军报"有奖征文活动启事为纪念于1956年1月创刊的《解放军报》诞生50周年,《军事记者》杂志拟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举办"我与军报"征文活动。如果您是一位曾在军报工作过的老报人,请您回忆一段在军报工作的难忘岁月,写一写那些曾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如果您是一位部队领导,可写一写您是如何利用军报指导工作的;如果您是一位基层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羡慕记者这个职业,一直为不能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而遗撼。笔者想起了1998年紧张的长江抗洪前线上,一位摄影记者为了能在高处拍摄抢险场景,便向一位农民借梯子,当他掏记者证给这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说:“不用掏证了,这会儿到这里来的,绝不会是冒牌的,除了解放军,就是你们记者了。”一句话,说得这位记者热泪盈眶。人们这样爱护和信任我们的记者,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我常以为,要看一位学者,关注其人往往比其学更有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已故词学名家唐圭璋先生.唐圭璋先生被称为“词林宗师”、“学界泰斗”、“词坛耆宿”,其学问、建树,有目共睹,特别是他的《全宋词》,举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更是永远嘉惠学林.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位被市政府命名为“企业家”的朋友向我诉苦:不到一年,就有8位记者、编辑赶去为他“写书”,有的人张口要价最少不低于3000元赞助费(准备写的字数仅1000—2000字之间),更有甚者索价竟达万元。赞助后还不算完,还得花钱买书。我的这位朋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7日,入狱8年的原山西青少年报刊社记者高勤荣刑满释放.媒体很快给出了充满敬意和同情的高调报道来迎接这位"受难英雄".在网络上有评论者把高称为"反腐斗士","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人""中国的脊梁"等.12月14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同时刊登了对高勤荣的专访(《南方周末》:一个记者牢狱8年;《南方都市报》:高勤荣专访:莫须有的罪我不认,我不过是说了句真话).再次掀起对于高勤荣事件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