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据媒体最近报道,在我国许多地区的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超过50%,甚至个别学生有两到三部手机.手机在中学校园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带手机到底在干什么?对学习到底有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访谈和专门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随着手机成本的大大降低,很多青少年学生也能很轻易地使用手机了。有记者在两所中学发放了500份问卷,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手机的学生达到2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1.7%,其中以高中学生为主。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比例更是达到了惊  相似文献   

3.
<正>一、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青岛市黄岛区的两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7份,有效回收率87.8%。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所有学生均拥有手机,甚至还有17%的学生拥有2部及以上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800元至2000元之间,但也有19%的学生拥有3000元以上的手机。大学生使用的手机上网服务类型也非常的丰富,主要包括手机浏览网页、网络游戏、微博、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拥有手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出于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考虑,很多中小学校有规定,学生不允许带手机到校。一方面,是学生抱怨学校规定的死板,另一方面,是学校抱怨学生的不守纪。因而,因手机而引发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并不少见,新闻也屡屡报道学校突击检查没收甚至砸毁学生手机的现象。手机遭遇校规,您对这样的矛盾是怎么看待的?在自己的工作中又是怎么处理这一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杨积强 《甘肃教育》2011,(22):37-37
近几年来,学生中间持有手机的人数在急剧增加。三年前,笔者所在学校拥有手机的学生寥寥无几,而现在,经抽样调查发现,我校(一所农村中学)初三学生的手机持有率为30.7%;高中生持有率为48.65%;而初一、初二的学生中间,也有人数相当的学生持有手机。尽管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不能将手机带入教室,但是学生拿手机的人数还是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校园里拥有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已高达93.5%.……  相似文献   

7.
韩国信息通讯部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韩国16-19岁学生中拥有手机的比例超过了80%。但是,手机的日益普及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汉城大学附属医院日前在对盆唐区的一所高中进行调查时发现,这所学校高中一年级的340名学生中, 有276人持有手机。在被问及忘带手机时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8.
茹鲜古丽 《考试周刊》2010,(29):224-22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手机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学生拥有手机并不稀奇,学校也成为了手机商瞄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  相似文献   

9.
我们如今正处于经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据统计,到2016年,中国每100个人中就有96人拥有手机,中国的手机网民占总网民的90%以上,智能手机与4G网络的普及,网络速度更快,人们有了更好的网络平台,也涌现出大批的低头族。低头族现象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也普遍存在,学生离不开手机,手机阅读成为学生每日的必修课。然而,手机阅读对学生有利有弊,如何将手机阅读正确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值得我们深究。  相似文献   

10.
中学校园里,手机越来越普遍了。老师是不必说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拥有了手机。有中学为此制定了一些规范,其中包括:教学期间,教学楼、实验楼、视听楼以及会议场所等一切教学场所内不能使用移动通讯工具;不能携带移动通讯工具进入课堂;要求使用手机的学生要在家长签名同意后,向班主任提出申请,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等。我们来看看中学生自己对手机一族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概率越来越大。总有一些学生偷偷将手机带来学校。有在中午时间回宿舍发微信发微博的,有在晚自习看小说看视频的,也有在晚自习结束后在宿舍不睡觉,通宵玩游戏的。玩了手机,势必占用学习的时间。对于职中单招班中使用手机,我们可以使用言语说服,使用非言语表达艺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的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一定的惩罚措施。这样会对学生手机的管控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生拥有手机比较普遍,给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传统的手机袋管理模式存在管理不便、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STM32控制器+上位机"的手机管理系统让学生通过自带的数据线将手机连接到STM32控制器的USB口,控制器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送至上位机,上位机软件直观显示学生手机上交情况,方便教师管理,提高了课堂手机管理水平.同时,系统设计有语音提示及一些教学功能,也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几年里,有关于学生在校园内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以及是否应该严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问题成为了学生、家长、老师及校领导争论的话题。若仅从手机本身来看,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大众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形势决定了手机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学生拥有手机已非难事,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似乎也已渐成风气。究其成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孩子都有玩心和怕输的心理。看到别的孩子有手机会很羡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不宜带手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送走的六年级这一届学生,班上有许多学生有手机;刚接的一个四年级班上也有好几名学生有手机.当然,学生带手机是好事,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档次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正成为越来越普及的通讯工具。其带来的方便、快捷以及时尚,同样也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青睐。然而,在这个特殊消费群体中,小学生持用手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小学生持用手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小学校园。在某省会城市几所小学,笔者对四、五两个年级8个班的调查数据显示:8个班的380余名同学中,拥有呼机的学生竟然高达19%,而拥有手机的也达8%,另有14%的同学欲购呼机,越来越多的同学正准备购买手机。在孩子中,“有事呼我”已不再时髦,“有事打我手机”才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机价格的下降,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成了“手机一族”。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纵观正反两方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反对者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习。无可否认,上课时间有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即使上课时间不使用,也有部分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盼着等课间打手机、发短信。甚至上课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阻碍了教学进度,破坏老师上课的情绪。更有甚者,用手机来考试传答案作弊。虽然一些学生…  相似文献   

17.
手机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不但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而且还实现了网上冲浪的高科技功能,这也正是学生们喜爱手机和出现“校园手机热”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城镇中学约有80%的中学生有手机,农村中学也有约5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虽然手机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也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与学生的学习。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为“校园手机热”现象降降温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主动从手机热中解放出来,就要找准施教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育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利用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刷微信微博成了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本班共有30人,其中26人拥有智能手机。据统计,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经常是"机"不离手,他们白天上课时偷偷玩手机,课后埋头玩手机,晚上彻夜玩手机……整个人完全被手机束缚住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班主任此时非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给“校园手机”立规矩的呼声也时有出现。不久前,上海一中学正式下达了手机“封杀令”,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论。记者在济南几所中小学中了解到,小学高年级里手机“小贵族”约占一成,而部分重点中学带手机的学生占到1/3多。记者还了解到,“没有手机老土”的观点在中学生中也颇有市场。追求时尚,满足虚荣是中学生买手机的一个动因。采访中,绝大多数老师对学生持有手机表示反对。“不提倡学生带手机,也不禁止,但上课时决不允许打开。”某中学教导处一位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拿手机并不是作为通讯工具来…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只要你稍加留意,一些中学生拿着手机侃侃而谈的现象随处可见。笔者任教的班级共56人,在2011年新生入校时只有4名学生有手机,到2012年增加到10人,到2013年有手机的同学已经达23人。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等地,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更是超过76%!手机进入校园和课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学生佩带手机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呢?只堵不疏,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不行;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更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