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从而出现了大批无父母监管的孩子,我们形象地称这一特殊群体为"空巢"家庭学生.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空巢"家庭子女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对"空巢"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出现了价值观迷茫、道德情感冷漠以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提出新的道德人格教育对策.一方面,从文化维度入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挖掘和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从环境建设入手,塑造良好的社会、家庭和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导,也是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的认识基础,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一些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道德观点、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懂得了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之后,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并逐渐养成习惯。如没有对学生晓之以理,就谈不上动之以情,更难以导之以行。…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虑、无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许多受教育者“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是教育者时常遇到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6.
高洪洋 《河北教育》2006,(11):38-39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思想品德的养成,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学校是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造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对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4,(35)
正学生的教育阶段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但根据现实来看,现在学生关于道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知与行的脱节。这是目前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知不行。一部分学生对个人、家庭等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就很自然  相似文献   

8.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品德课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有超前发展现象,不道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10.
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多方位的教育。这种多方位主要体现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育,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家庭和社会教育。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中,除了以"理"为核心,把知(传授基本知识)、情(转变道德感情)、意(坚定道德意志)、行(诱导道德行为)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必须贯彻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充分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即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12.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遵守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德育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即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即行),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而知、情、意、行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的。道德认识(即知)是产生道德行为(即行)的依据,而道德行为(即行)在实践过程中,又巩固和发展了道德认识(即知)。思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知行统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深化思品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认为在大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认知与行为偏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空巢学生群体的出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空巢学生身上出现的“情感空巢”与“教育空巢”问题令人堪忧。空巢学生问题的产生具有多因性。空巢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否绝非是一个小问题,它直接地影响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空巢学生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其一般状况和外部影响因素,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空巢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一、空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空巢学生的出现具有多因性,而造成空巢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知、情、意、行”提高和道德能力增强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对道德原则的掌握、道德概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原则和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社会现象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讲清应遵守的各项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在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刻的认知,明确是非标准,还要有效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给予学生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和离异家庭子女的日益增多,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更好面对家庭变故带来的不适和伤害、尽快医治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维护心理平衡、保证心理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拟从离异家庭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应采取的对策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行,学为了做,知也是为了行。因此在课型探讨中的各个课型"导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正>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制定具体的、适宜的道德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实现由知到行的自然转化。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思维认识决定行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从道德知识获取到道德品质确立再到道德评价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正"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和丧亲家庭。这类家庭学生的心灵上或多或少地留有创伤,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一个班级中存在这类学生,班主任就要给予他们特殊的教育和帮助。笔者利用多年的从教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一、营造氛围,使"特殊家庭"学生受到尊重"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家庭避讳不谈,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家境不好,说出来都是难堪的事,担心受到同学的歧视和耻笑。作为班主任,可以在《班规》中严明纪律,要求所有学生一视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