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娟 《考试周刊》2008,(9):203-204
1.引言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称谓也各具不同特征.我们这里的"以名面称"主要指的是交际人在称呼对方时,只用名而不带姓的称呼.所谓"面称",是指交际双方当面使用的称呼.  相似文献   

2.
邹莲 《现代语文》2007,(9):61-61
一、称呼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问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人名称谓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直称姓名、称字号、称谥号、称封号、称官爵名、称斋室名、称籍贯等。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称谓。1.职业 人名这种形式多用于古时被认为身份低贱的人,如乐师、演员、工匠、厨师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其中的"师襄"就是叫襄的乐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其中的"弈秋"就是叫秋的棋手。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称谓礼貌语中 ,有一类礼貌式 :用字、号称人 ,表示尊敬 ;用名自称 ,表示谦逊。古代以称人之名为不恭 ,是出于古人的忌讳。为了避免直接称出所讳之名 ,又出现了一种“讳称”形式 :以“某”代名甚至字 ;在人名之前加称“讳”或以“讳”代名的。  相似文献   

6.
陈晓云 《现代语文》2014,(4):127-128
汉语中称谓的选择涉及很多社会文化因素。有些称谓在使用时被人们有选择地改称,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和亲近。方言中用"哥"称呼同辈年长的女性,这是称谓词口语色彩浓郁、指称范围扩大的语言发展自身因素,也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从尊从亲称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名字的意味     
正中国古代名字的称谓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有名、字、号之别。姓是用来区分家族的,名是用来区别个人的,而字表示一种尊敬,号则追求一种情怀。称呼人的时候,人们一般使用"字"而不是"名",有一种褒扬和尊敬的意味。古人的名、字之间通常都是相关联的。南宋名将  相似文献   

8.
答:一、津巴布韦不是南部非洲古代国家的名称,它是一组石头城的名称.那里曾存在过古代非洲人的国家.课本是用当前的名称来概括称呼那个地区的古代国家."津巴布韦"这个词原是肖纳语(属班图语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郎     
"郎"春秋时指地名,战国时有郎为官的设里,汉有郎官之名。后世便有郎这一称谓。郎 这一称谓除用物官名中外,还广泛用于对普通人的称呼中。发展到唐代,这一称谓有三种情况:一 是自称,二是对他人之称,还有其他称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称谓有两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意义。第一,是指一种关系,亦即“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第二,是指一种行为,亦即人们互相使用“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的过程。前者通常又被称为“称谓语”,后者又被称为“称呼”。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及名字称谓与后世有很大区别。通常男称氏,女称姓。通过研究与虢国女性贵族称谓有关的铭文,总结出虢国女性贵族称谓形式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妇女自称;二是他称,包括父母称呼女儿、丈夫称呼妻子和其他形式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13.
称谓从语用学角度来看,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通过交际实例分析影响称呼的语用因素、语用失败和语用补救措施,从而探讨言外行为在中英称呼行为中的体现和运用,得出称谓是一种有"言外之意"的言语行为;良好的称谓是交际行为的润滑剂.会加深交际双方的好感和印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和某些正式场合,一些地方党政干部逐渐流行用一种"名+官职衔"的称呼语替代传统的"姓氏+官职衔"的称呼语进行面称或他称。该文对"名+官职衔"称呼模式在称谓系统中进行定位,并试从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的多方视阈分析"名+官职衔"称呼语模式的言外之力,论证这种称呼模式的矛盾性,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创新,残留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并不能拉近称呼者与被称呼者,被称呼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与情感,因而不适宜在正式场合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人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称呼他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称呼用语即称谓语。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纵观中西方一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人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是在相互比较方面还够全面。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  相似文献   

16.
梁玉 《教书育人》2006,(7):95-96
一、引言 人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称呼他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称呼用语即称谓语。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纵观中西方一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人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只是在相互比较方面还够全面。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极其注重礼仪,.交谈语很讲究对别人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就曾提及说:“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尊称是对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的人的表示尊敬的一种称呼,谦称是对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人的表示谦逊的一种称呼,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的礼貌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先秦至汉代有称教师为“师资”的。汉代还称…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的社会语言学表现形式中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便是称呼或称谓.每种语言中的称呼形式都反映了说话的人和被称呼的人的社会特征,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昵称这一领域对翻译学进行一次新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三种小吃——"醪糟""饹馇"和"馓子麻花"南方人喜食醪(láo)糟,北方人会做饹馇(gē zha),西部地区爱炸馓(sǎn)子麻花。这三种带有地方色彩的食品,深受群众欢迎,可惜的是人们对它们的名称用字却不是很熟悉。卖醪糟的人常把醪糟写成"捞糟""劳糟"。其实醪糟的名称和用字都是有讲头的。上海人做醪糟要先买甜酒药或称甜酒酿,说明醪糟与酒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