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2.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先后辅佐两代赵王,在赵国政坛纵横几十载,对赵国政治、外交均有重要影响。公元前265年至公元前259年赵国的拒燕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是赵国逐渐由盛转衰的三次关键战争,平原君全部参与了这三次战争的决策,有功有过。对平原君在这三次战争中的是与非、功与过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3.
平原君身世与任赵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不太清楚和有歧异的平原君身世、平原君任赵相等相关历史史实进行了考证;对平原君为政对赵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选了19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它的字面意思是:仅仅在纸上谈论怎样用兵打仗。这个成语,是根据古时候有一个叫赵括的人的故事概括出来的。古时候的战国时代,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将军赵奢。赵奢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7.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8.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9.
赵国地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孕育了赵国丰富的军事思想。对赵国名将赵奢的"用众"思想、思想家荀子的兵要思想、纵横家虞卿的军事外交思想等进行了论述,对赵奢指挥的阏与、李牧指挥的大败匈奴之战的战争指挥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助读     
〔原文〕赵奢①者,赵之田部吏②也。收租税而平原君③家不肯出租④。奢以法治⑤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⑥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⑦曰:“君于⑧赵为⑨贵公子⑩,今纵紒紜矠君家而不奉公紒紝矠则法削紒紞矠,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紒紟矠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紒紡矠有此富乎﹖以君之贵紒紣矠,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紒紤矠,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紒紥矠,而君为贵戚紒紦矠,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紓紛矠,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紓紜矠,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紓紝矠实紓紞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①赵奢:战国时…  相似文献   

11.
纸上谈兵     
《下一代》2010,(11):29-29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解释】:比喻只凭书本知识,夸夸其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故事】: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赵括把兵书背得烂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父亲与他谈论用兵之道,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仍然说儿子不能领兵打仗,否则国家就要毁在他的手中,因为他只知道"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相似文献   

13.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投靠平原君三年,一直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不久,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平原君奉命到楚国去讨救兵,他选了十九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  相似文献   

14.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被认为是军事奇才。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闭门不战,秦国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15.
请你阅读古时候,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他是名将赵奢(she)的儿子。赵括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提起用兵作战来,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连父亲也辩论不过他。赵括自以为能用兵如神、天下无敌,可是他父亲总说他只  相似文献   

16.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喜欢学习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啦,背得滚瓜烂熟,说起用兵打仗的事,指手划脚,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放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抵得上他。  相似文献   

18.
汉代田税征收方式历来说法不一。但“田税亩收三升,按百亩征收”的观点似难成立。史料证明,汉代田税是按实有亩数计征的,而非以百亩为单位。  相似文献   

19.
奉公守法     
原作 :奉公如法。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者 ,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奢以法治之 ,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 ,将杀奢。奢因说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 ,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法削则国弱 ,国弱则诸侯加兵 ,诸侯加兵 ,是无赵也 ,君安将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上下平则国强 ,国强则赵固 ,而君为贵戚 ,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 ,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 ,国赋大平 ,民富而府库实。”奉公守法意为奉行公事 ,遵守法令。奉公守法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喜欢学习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啦,背得滚瓜烂熟,说起用兵打仗的事,指手划脚,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放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抵得上他。赵括的母亲,是一位正直贤德的妇女。她严格要求儿子,教育他要做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但赵括半句也听不进去。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赵王派上了年纪的廉颇出战。开始,赵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