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女性主义特征.狄金森在她的诗中展现了男权社会之下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狄金森把19世纪女性的婚姻描写成牢狱和坟墓,因为她们的婚姻缺乏平等和爱情.狄金森追求自由,向往男女平等和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狄金森以女性作为诗歌的叙事者充分展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和女性作家的压抑和束缚.狄金森诗中的女性叙事视角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妮娜把爱情当作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事业,但却以悲剧告终。黛玉、四凤、子君等对爱情如痴如狂,同样难逃厄运。这充分说明人们心中的男权主义价值观根深蒂固,女性的彻底解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命运坎坷,但她以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薛涛的诗,是其经历的文学记录,更是其心声的表露。一方面,她的诗是其女性情怀的表露,这是她遭受男权世界压迫的曲折表现;另一方面,她的诗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与她长期与男权世界中的精英人物酬唱有关。全面认识薛涛,应该认识到薛涛诗歌情感世界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5.
<被遗弃的维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以意识流的手法回顾了维瑟罗尔奶奶辛苦的一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为出发点来分析文中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探究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他者地位.以此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要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她必须颠覆男权社会赋予她的他者地位,成为有意义的人,而不是他者.  相似文献   

6.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从新时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到《方舟》、《祖母绿》,她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事业,写出了女性的觉醒、挣扎、反抗,她在为女性寻求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女性与爱情,女性与婚姻,女性与事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被女性主义评论者解读成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敢于宣战传统男权的女性形象。然而,纵观斯嘉丽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的一切所作所为,表面上看我行我素,与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好像是在与那个男权社会抗争,而实际上,却不过是以一种反叛的方式在吸引男性的目光。她一生的命运,都只能是一个男权的附属品,以叛逆反抗的自我标榜来为自己赢得一个男权的标签,在男权社会经历危机时,又是一个勇往无前地为男权呐喊,为男权战斗的"女英雄"。斯嘉丽的命运,是一个在战争背景下,一个正在衰落的男权社会里已经将男权价值标准内化了的女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司强 《华章》2007,(7):144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杜丽娘这一形象一直被认为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追求爱情自由的典范.然而,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不禁要问:她为什么死去活来?为什么是她死而非柳梦梅?为什么从死到活还需要一个个"拯救者"?本文试从女性视角出发回答上述问题,揭示隐匿于后台的强大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威慑.  相似文献   

9.
"伪满"的日本左翼转向女作家牛岛春子,在她的短篇小说《女人》中,细腻而深刻的描述了女性的心路历程,在"伪满"这个殖民地男权社会里,作为女性,牛岛春子感到了自卑,她为了谋求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和权利,极力地强调夸大只有女性才能做到的事情一生子。并且在战争中,"母性政策"和"贤妻良母"政策的大背景下,刻画出了"军国母亲"的形象。"伪满"的日本女性,可以说既是殖民地男权社会中感到自卑的受害者,对于殖民地的人民来说,又是不可否认的加害者。  相似文献   

10.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可谓是继希腊女诗人萨福之后盛开在世界诗坛上的又一朵奇葩。她在同19世纪男权中心文化的抗争中,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深感焦虑,而又不甘向权威示弱、屈服。而她在宗教和爱情等方面表现出的矛盾性无疑归咎于她在诗歌中所隐含的火山般的性别意识:性别焦虑/身份颠覆。然而,诗人并未因为性别焦虑与恐惧而停滞不前,而是在竭力超越传统并颠覆二元对立的传统性别角色。鉴于此,该论文拟从性别意识入手细读狄金森诗歌,并以此来揭示诗人如何通过颠覆既定的男女性别角色来唤醒女性共同反抗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此外,诗人还试图创造一种承载性别意识且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女性诗歌语言来质疑和挑战男性经典文学传统,并以此为女性创作开创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庐隐是"五四"时期女性书写的先驱者,然而却不是超越者,她的作品一直以一种自怨自艾、自伤自悼的自我叙述方式表现了知识女性徘徊在歧路的情感世界.在封建父权与丈夫之家——或许是"玩偶之家"之间,新女性进退维谷,辗转反侧.她的作品谱写了一曲男权藩篱下女性命运的悲歌,成为"五四"时代的绝唱.  相似文献   

13.
狄金森的一生与花草有着不解之缘,她的园艺生活是其诗歌创作中永不衰竭的源泉。狄金森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扩大和丰富了花草意象的象征意义。狄金森诗歌中的花草意象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她以花草象征美丽的女性,男权社会之下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女性坚毅的品格。她还用花草象征自己鲜为人知的一生、反叛精神、不朽的作品、创作风格以及自己的审美趋向等。  相似文献   

14.
西尔维娅·普拉斯所处的时代孕育了她诗歌中的女权主义,她用诗歌来表达女性的独特心理感受并用疯狂的诗句来揭露男权世界的不公,颠覆男权世界.  相似文献   

15.
菲奥娜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中克里利家族的第一代女性.她对于美好的爱情有着热烈的向往,也不顾世俗的观念而进行了大胆的抗争,但是在当时残酷、无情的男权制社会制度下,无奈地度过了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于"爱情问题"这一特殊领域.从二十年代初期女性作家对爱情不乏盲目的憧憬、礼赞,经由时代现实的一系列碰撞之后,到二十年代后期,女性作家的思考更趋深入,初次揭示出爱情内部的复杂性,并普遍滋生出一种失望情绪.这种失望情绪,以及内中所含的对几千年传统文化打造出的男权秩序的批判意识,为后来女性创作的思考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生活在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社会,女性缺乏话语权,而她却以一部《潄玉词》跻身于文坛,本文从她词作中描写的爱情生活,国恨家愁的内容,抒发的主张独立、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借助花意象展现她的高洁品性,来论述其词作中凸显的女性觉醒、独立、自珍自爱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身为黑人女性,当代英国女诗人格里斯·尼科尔斯关注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她选取了女性身体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在她的诗歌中,黑人女性批判男权思想对女性身体的定义,并对自我肥胖的身体给予肯定。这一过程是黑人女性自我意识产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荣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耶利内克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以表现女权主义、抨击反犹主义和当今政治为主题。半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是她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作者试图通过一名女钢琴师在母女关系、男女关系上的种种不合常规的事件,来表达对男权世界的不满和自己对这个世界无可奈何的愤怒。文章主要从女主人公的母亲和爱情来分析作家表现女性受到男权社会压制的状况,并以此来达到对男权社会的控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