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着手,探讨以大禹为首的羌王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途径和领域,透过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阐明了古羌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通过对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的概念,文化扩散的分类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总结,归纳出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的两大特点:一是从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向羌族的文化区扩散,再由羌族文化区向非文化地区逐步扩散,有时甚至直接由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域迁徙到非羌族文化区;二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传统文化的扩散出现了千年难遇的"级别式扩散","拯救式传播"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扩散,其速度快,力度大。  相似文献   

2.
【常考考点】●文化景观的构成与环境●文化景观的特性●文化的空间扩散【知识梳理】文化景观构成:人类留存地球表面上的印记特性: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文化景观与环境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社会环境(语言文字、风俗、生产方式、建筑风格等)文化源地和文化区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最初产生地点文化区: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文化的空间扩散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身边的文化扩散文化扩散的现象文化扩散的原因文化扩散的媒体【精讲精练】例1.(04年全国卷Ⅰ文综)《真腊风土…  相似文献   

3.
朱浩 《地理教育》2006,(3):15-15
文化扩散(或称文化空间扩散)类型的判断近年已登上高考的舞台,许多同学因为概念模糊、判断方法不当而失分.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反复辨析,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判断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化创新概念,在粤港澳共同文化地缘关系上,分析粤港澳文化创新历史进程,包括早期粤澳阶段西方宗教、科技文化传入内地;鸦片战争以后在中英葡管治下,以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磨合为标志的主要是粤港文化创新;建国初三地在政治分割背景下各自独立发展,并形成自己文化个性的独立创新,以及近年三地文化交汇创新高潮.伴随着这一过程,包括建筑、语言、风俗、文艺、价值观等各种文化元素及其有机组合而成的文化景观在三地相互扩散,并产生明显的区域效应,深刻改变各自文化特质和风貌,最终形成以物质文化为主流的粤港澳文化综合体.在"一国两制"背景下,这个综合体将为三地经济和空间一体化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扩散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传播指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其中,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为文化扩散(或称文化空间扩散);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为文化传承(或称文化演进)。文化传播包括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古为今用即属于文化传承,洋为中用则属于文化扩散。而我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发展演化就是文化传承和文化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扩散离不开人的空间移动,人是文化扩散的主体,也是主要载体之一。文化只有在有人的地方才能产生和扩散,文化从  相似文献   

6.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的发祥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哈尼族文化起源诸说的基础上,以传说与史料结合,阐述哈尼族文化源于青藏高原南下的古羌族群部落之一,并在川西南地区形成其文化源地后的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区域合作研究的问题上,文化地理学逐渐成为一种可堪借鉴的理论视角。这种研究视角为深入理解海峡两岸的文化传播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本文将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合作作为一种传媒研究的理论视角,从"文化共同体"到"媒介共同体"两个层面探讨了海峡两岸传媒业合作的文化基础及其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现代体育文化的扩散与传播方式,该研究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学者艾伦·古特曼的《现代体育的传播和文化帝国主义》一书进行了翻译总结,结果显示,在现代体育的传播方式中英语文本推动了现代体育的传播,早期的殖民地战争与帝国主义的扩张、大众传媒对体育的传播、文化霸权、民族自尊心等间接推动了现代体育的传播,同时现代体育的传播中政治动机与体育传播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重点中学--杭州学军中学刘诚平特级教师执教的"文化的空间扩散"一课,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结合此课的教学,谈谈高二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些启示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海岛型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因为受海岛文化外源性特征的影响,其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受制于大陆外来文化而呈现出独特的海岛性特征,其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动力机制在不同作用力的制衡之下具有不同的转换模式;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拓展海岛型民族文化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地戏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译介模式的支持.只有使外宣的译介模式达到各方面的标准要求,才能提升外宣效果,使傩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打造贵州地戏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实现贵州地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京畿地区戏曲种类繁多、影响巨大且空间分布广泛,呈半包围状格局。剧种的传播方式主要以迁移传播和扩展传播为主,传播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由文化中心北京呈扇形向东、向南扩散,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天津双中心的传播结构类型。剧种扩散的主要因素在于北京"国孝"事件导致的大规模戏班流落北京周边,而地形地貌、文化环境、区域引力在不同时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13.
晚唐时期形成的苦吟文化,是以苦吟诗人群体为中心的士庶人群通过互相效法而获得的以苦吟为主要精神内涵的艺术追求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在苦吟文化的最初形成与社会传播当中,有一些特殊的事件被人为地传播放大,起到了引导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苦吟文化在晚唐社会的传播,按照传播的范围划分,主要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三种类型。按照传播的内容划分,则有原诗传播、选诗摘句、模拟转写、故事演绎、人物崇拜等方面;按照传播的手段划分,则有语言传播、卷本传播、题写传播等方式。"推敲"符号的形成、苦吟形象的建构和时人的身份认同,成为苦吟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体育与地理相结合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文化空间传播的方式、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论为:体育强国目标下体育文化的空间传播要灵活运用比邻扩散和等级扩散两种方式,互补性和可达性作为体育文化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在产业开发和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体育文化空间传播的动力机制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文化自身结构和功能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一、应用的原理与规律 1.化扩散与化传播、化传承。2,化扩散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一、课本实验"氨分子扩散"的不足氨气有很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在完成该实验的过程中会给实验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二、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仔细分析了该实验存在不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1.由于氨分子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扩散,所以该实验最好在密闭系统中进行。2.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还会存在一定量的氨气,应该设法让  相似文献   

17.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教育研究》2021,42(10):83-92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课堂文化视为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按照课堂文化主体的类别,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一般形成两种中心:以教师文化为中心和以学生群体文化为中心.目前的课堂文化扩散形式的缺点主要是缺乏交流、路径单一,忽略了课堂文化的多元聚合性.教师作为课堂文化创建的中坚力量,必须关注自己与学生的发展,重视课堂文化理念,努力实现课堂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学院承担着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然而近年来孔子学院的文化教学促进文化传播的效果却不够理想,在此形势下调整文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文化传播效果成为当务之急.本着"以物质文化为先导"进行中国文化的教学模式、以物质文化教学带动精神文化教学的教学思路,分析"以物质文化为先导"进行教学的优势,思考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对物质文化内容进行选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主义植入网络空间,生成了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被异化了的消费,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主要表征为"自我中心观念"导致网络文化消费意识功利化、庸俗化,"拟态环境渲染"引致网络文化消费产品符号化、虚幻化,"技术驱动传播"致使网络文化消费话语扩散化、隐性化以及"资本逻辑宰制"引发网络文化消费精神娱乐化、畸形化.其实质是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