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它所记的是一件历史事件。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太子丹立,号孝成王,年少,由惠文王之妻赵威后(即文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机伐赵,攻下赵三座城邑。强敌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向齐国求救,齐提出必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的件条,才答应出兵相助。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反对长安君入齐为人质。群臣竭力劝告,赵太后拒谏,并扬言:“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堵塞了言路,形成僵局。文章一开始就突出了秦赵、齐赵、赵国群臣与太后之间的三重矛盾。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危急的气氛中老臣触龙却“愿见太后”。  相似文献   

2.
要善于掌握思想转化的教育艺术郭成栋《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诸大臣为国家安全着想,竭力劝说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然而皆吃闭门羹。唯老臣触龙与太后以闲谈切入,打破僵局,针对对方心理,由近及远,终于说服了赵太后。这则故事给人诸多...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都把重点放在触龙的劝谏技巧上,着重分析他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顽固溺子的赵太后,让赵太后同意让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通过讲析,触龙的睿智也呼之欲出。这样讲解课文固然没有错,但对赵太后的认识却有失偏颇,没有对赵太后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做事、说话,都要注意动机、方式和效果的统一。《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众大臣和触龙可谓动机相同,都是为着说服赵太后,好让长安君质齐,从而换得对赵国的援助,以解被秦围攻之危。但是他们采用的劝说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共三十三篇,汉朝刘向所辑。触龙,人名,赵国的左师(官  相似文献   

6.
肖莉 《现代语文》2006,(7):34-34
《触龙说赵太后》一中的赵太后,一直被作为一个顽固的溺爱幼子的形象,我对这一结论不敢苟同。课中的赵太后,并没有溺爱她的小儿子长安君。  相似文献   

7.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8.
“破的”本指发箭正中鹄的,用于教育艺术,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重要的实践体现,是指全面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施以教育,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在秦国向赵国大举进攻时,赵国于危难之际向齐国求救,齐国则要求赵国送长安君人齐作人质,才肯出兵。而赵太后在大臣们多次劝谏后仍舍不得送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去作人质。矛盾陷入僵局,如何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便成了一大难题。老臣左师触龙明知问题的核心是赵太后舍  相似文献   

9.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朝政了。而在她刚刚当权的时候,秦国就趁赵国还在办丧事的当口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却提出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地劝谏,太后还是不肯。事情正僵持着的时候,来了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触龙来劝谏,写触龙上殿之后慢腾腾地走,化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的面前。文中就用了一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以后行走的样子。  相似文献   

10.
赵太后刚开始执掌朝政,秦国加紧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援救。齐国说:“一定要拿长安君作抵押,才出兵。”赵太后不肯,大臣们极力劝告。赵太后明白地对身旁的臣子们说:"有再说叫长安君作抵押的人,我一定  相似文献   

11.
触龙说赵太后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巧说”。这里且不谈触龙怎样以“自谢”、“问安”、“托子”的策略去接近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单谈谈他是如何巧妙地阐发自己的卓见的。触龙的“说”是从提出“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论题开始的,接着他以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为长安君计短为  相似文献   

12.
<正>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认为机会来了,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出援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走着,到了太后面前致歉说:"我的脚有毛病,一点也不能走快,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  相似文献   

13.
读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左师公心机之过人、游说之巧妙、用情之深切,让人思之再三,叹为观止,故不揣浅陋,率性成文,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4.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相似文献   

15.
王先林 《阅读与鉴赏》2007,(12):55-55,76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1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话说长安君年方十八,身材挺拔,仪表不凡,玉树临风,如在世潘安;功课亦鹤立鸡群, 语、数、外、理、化皆名列前茅,但唯有一项是其软肋——不会上网。此因其母赵太后怕长安君上网误入歧途,故令其不得上网。但因此长安君常为同学所耻笑,心有不甘,便寻家庭教师触龙商议。触龙曰:“请君放心,此事老 师定当负责到底。” 说这一日,触龙来见赵太后,二人入座。触龙自谢曰:“近日临高考之期,学生颇多,故 无暇脱身与赵太后相见,窃自恕,本欲发短信以表问候之心,但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故愿望见太后。”“近日,长安君备高考,老妇甚忧…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先秦散文单元,编选了《战国策·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比较传统的课文。  相似文献   

18.
蒋玲 《现代语文》2008,(12):129-129
《战国策》既称战国的“杂史”,又号“纵横家言”,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而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已被多家教材和古选文本收录。但笔者在研读中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在解释“念悲其远也”中“念”字时,译为了“悲伤”,笔者认为有些不妥,现论证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9.
赵国左师触龙堪称心理分析大师。照触龙看来,新寡——被突如其来恭称“太后”,心理上是难免要出一点毛病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下达这样的死命令,是赵太后心理上出了毛病的征候。让赵王弟长安君去齐国待一段时间,换来援兵,解除赵患,这桩政治交易的必要性,平民百姓也能辨识清楚,偏偏太后屡谏不从死活不依,这不  相似文献   

20.
《触龙说赵太后》开篇以“新”、“急”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殁。新君赵孝成王年幼,其母赵太后(即赵威后)垂帘听政。秦国乘赵之危,聚兵来犯,赵国无奈向盟国齐求救。齐王却按当时外交惯例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乃赵孝成王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幼子过于溺爱,执意不肯让他去,甚至蛮不讲理地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活画出这对人为的矛盾几乎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面对如此处境、如此心态的太后,要想向她进谏,委实困难重重,要想说谏成功,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