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照”之: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嫉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  相似文献   

2.
有这件一个小故事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新兵写了一首口号式的打油诗 ,引来周围一阵哄笑 ,可没想到指导员却说 :“写得不错 ,有股气势”。在这一句鼓励下 ,这个新兵发奋写作 ,后来居然成了位小有名气的军营诗人。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做学生思想工作,应善察“蚁穴”,及时堵塞,不致酿成“决堤”之灾,这就是“防微杜渐”。工作做到这一步,已蛮不错;但近日听一位班主任介绍经验,对此却又感到有点不够了。这位班主任讲了这么一件事:他的班级曾组织观看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票子发下后,他先举行了一个故事会,从影片主题着眼,介绍了这个动人心魄的悲惨故事,并提了一个问题:怎样看待卡桑德  相似文献   

4.
统编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八册入选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句中的“一树高”是这样解释的:“一树高,即一高树,一棵高高的柳树”.由此可知,参考书的编者把这  相似文献   

5.
吴卫东 《四川教育》2007,(11):38-39
【镜头一】有一位教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就课题的阅读有这么一个片断: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再见了,亲人。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生:再见了,亲人。  相似文献   

6.
儿子一回家就嚷:“爸爸,我回来了,不知怎么的,今天老师气坏了。”父亲关切地问:“这是咋啦?”“老师上课时,我和同学们都插嘴了。老师说:‘不要七嘴八舌。’我说:‘老  相似文献   

7.
何捷 《小火炬》2008,(5):34-34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是一句人们所熟知常用的俗语,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想打到狼有时不得不舍弃孩子。这句俗语用来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可是有的小伙伴认为这句话的本意太残忍了:为了打到一只狼,不惜失去一个孩子的性命,代价太大了。  相似文献   

8.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9.
去一所小学听课,被其中的一个片段所深深感染:师:(展示一幅剪纸头像)这是谁?生:(起先非常意外,后又兴奋万分)是您!师:对,就是我。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就是我的? (学生一听兴趣更高了)生1:从脸型上知道的,是国字脸。  相似文献   

10.
小主持人:老师,这一次课的内容是什么?主讲老师:上一次,我们讲了作文就是写话。那么,一个人每天想说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可以进入作文呢?不可以。必须有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话来写。这就是选材。作文选材很重要,它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11.
一天,康康路过一学校门口,在一个告示牌前停了下来,那上面写着:“从今天起,本校师生员工一律凭学生证和工作证出入。”康康找到门卫问:“这是谁写的?”门卫说:“校长拿来,我抄上去的。”康康问:“你抄错了吧?”门卫说:“不会错的,我抄完后还检查过呢!”康康说:“告示的文字肯定  相似文献   

12.
近日,翻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把前来听课的邻校教师完全迷住了。课后,同行们请问这位教师,为备这节课花了多少时间,这位历史教师回答道:对每一节课我都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不  相似文献   

13.
《翠鸟》(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听了两位老师的《翠鸟》课堂教学,一次是市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一次是我县村级小学教研活动。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老师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片断:片断一师:孩子们,我现在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爷爷的指派,来采访小翠鸟们(老师戴上“记者证”),你们就是“小翠鸟”了,小翠鸟们有什么愿望,跟我说一说吧。生1:我叫××,今年九岁。师:现在你是小翠鸟了。生1:我是一只翠鸟,我喜欢在水面上玩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区进行的“第二十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的课题是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之一《黔之驴》。课堂设计环节大致如下:一、用动漫歌曲《狼爱上羊》导入新课。导语:刚才大家共同欣赏了一首动漫歌曲《:狼爱上羊》,是的,狼爱上羊,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且不管它,我们今天来研究另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一只虎如何爱上了一头驴。只是,这爱的方式有些特殊:爱它,就吃掉它。二、寓意新解。师《: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人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  相似文献   

15.
为写作积累了材料,犹如口袋里有了钱。但有了钱还要会用,会用的第一步是你能在该用钱时能找得到。不少高中生告诉我:他们老师要求每人背诵名家名言五百条,但到写文章时居然一句也想不起来。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一根线将材料穿起来,这犹如网页里储存了不少文件却未曾编好索引一样。这令我想起明人笔记里记载着的一则故事:有位叫丘浚的大学士博览群书,以博学名扬天下。另有位叫刘健的大学士对此很不服气,他当众讽刺丘浚:“丘公所学如一仓钱币,纵横充满,但缺少一根绳子穿起来。”丘浚当然不服气,反唇相讥:“我确实如此,不过刘公却只有一根…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观斗》一文中有这样一番话:……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忽而……,不消说,忽而自然不免又打起来了。其中“自然”一词在原稿中是“当然”,在收入文集时,作者将“当然”改为“自然”,这是为什么呢?先让我们看“当然”和“自然”这两个词的用法。“当然”有这几个意思:一、表示肯定,这种肯定是不容怀疑的,事理上一定是这样的。如:(1)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的。(2)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当然是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二、表示某种推理的必然结论,或某种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日子,我参加一次观摩教学活动,听讲了二年级的《山寨(》北师大版)一课。执教者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课堂上,学生时而齐读,时而自由读,教师时而范读,时而领读。加上多媒体课件的烘托,所有学生以及在座的听课教师仿佛都置身于那林遮树掩的山脚下。可是在细读至第二小节(原文为“:小路七拐八弯,带着你左转右转。分明是到了寨边,怎么一户人家也不见?”)时,出现了如下的一幕: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生1“: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师“:对,真棒!”生2“:这是一条七拐八弯的小路!”师“:真好!你看这位同学,刚刚学过一个词语…  相似文献   

18.
一、例句导入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入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  相似文献   

19.
一位物理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推导着公式。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推导错了!”这位老师面对黑板仔细端详了一番,脸红红地说:“对!提的很对。”但是,话头一转却说:“这是我故意弄错的,试试你们能不能看出来。”“是故意弄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中小学生中,“有得”一词的用法越来越广泛,几乎与“没有”的用法等同无异。他们对这两词的区别不甚了解。例如,有的同学问:“你吃饭了吗?”答曰:“有得吃”。回答者的意思究竟是没有饭吃呢还是没有吃饭呢?回答者说是后面一种意思,但听的人却可理解为前一种意思。又如,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