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10月3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位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是,他们发起和领导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并在将理论及实验物理学应用于宇宙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0月8日,凭借50年前对于希格斯粒子的预言,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两位理论物理学家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奖项的依据,是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所宣布的,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作出的重大发现,即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这一发现,预示着高能物理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高能物理世界的神秘与美好,令无数中外科学家为之痴迷。如果从少年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言了自然界至少存在三代夸  相似文献   

4.
《科教文汇》2005,(4):11-11
我科学家与它擦肩而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唐孝威教授和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教授在德国汉堡相识.恰巧当时两人都对“质子衰变’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1979年9月.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回国后多次联系表示建议中日两国共同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的事例;之后两人各自向政府申请实验经费,唐孝威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而小柴昌俊获得了研究经费。经过20年的奋斗,小柴昌俊最终证实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到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和大气μ中微子振落现象,从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释了端粒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  相似文献   

6.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7月10日宣布,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顺利结束2012年度物理实验,并创下两项世界纪录。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本轮实验期间,科学家们创造了两项托克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获得超过400秒的两千万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这分别是  相似文献   

7.
杜学峰 《发明与创新》2011,(1):I0061-I0061
2009年12月8日,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平 《百科知识》2013,(1):18-20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的约翰·戈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弥,因为他们发现了生命可以通过克隆而逆转。但是,这一发现的另两位重要人物——克隆羊多利之父,伊恩·威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却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同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缺少了吴健雄。两相比较,会获得一些启迪和答案。从"宇称不守衡"谈起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惊人的相似。吴健雄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她与李政道、杨振宁一道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原理,后两者是从理论上提  相似文献   

9.
2012年,科学家们在LHC内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这一重大发现也促使研究希格斯理论的希格斯和比利时科学家弗兰西斯·恩格勒摘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奖     
《中国青年科技》2004,(1):16-16
2003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  相似文献   

11.
<正>当地时间2017年10月3日11时5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为创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发现引力波做出贡献"的3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引力波缘何而起?探索中有何曲折?三人各自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发现引力波有何重大意义?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在以下回答。  相似文献   

12.
1957年12月11日,持中国护照的两位青年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登上了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领奖台,领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了中国人荣获诺贝尔奖的先河。当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但你是否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杨振宁、李政道是因为“关  相似文献   

13.
10月6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有"光纤之父"之称的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同另外两位研究半导体的美籍学者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11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5个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5.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以“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我们带回了宇宙形成的婴儿时代”为开场白时,许多在座的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尔克(Marcus Storch致开场辞,回顾了诺贝尔奖的发展历史,重申了诺贝尔奖的宗旨和评选标准.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为获奖者颁奖.早些时间,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颁奖. 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因"独立地发明并发展了在保持量子力学特性的条件下测量和控制单个粒子的方法,在此之前这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比约恩·琼森(Bj(o)rn Jonson)致颁奖词,"他们利用巧妙设计的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在不破坏量子特性的条件下操控和测量一个独立量子系统,打开了一扇观测最基础量子世界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走近石墨烯     
沐右 《科学生活》2011,(4):50-51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为发明石墨烯获得了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宇航局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约翰·马瑟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状及其温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微小变化。他们利用COBE(宇宙微波背景探索者)卫星进行的非常细致的观测,被誉为现代宇宙论发展成一门精密科学的起点。首次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在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阿罗·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为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起初曾将这种辐射误为是自己的接收机上不相关的噪声(实际上,宇…  相似文献   

20.
<正>石墨烯自2004年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发现后,很快因其强度最高、韧性最好、重量最轻等众多惊人的优良性能而被世人关注。2010年,两位科学家因该发现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十年来,有关石墨烯的研究炙手可热,石墨烯也因其在能源、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等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材料"、"二十一世纪的材料之王"。有专家预计,未来5至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