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生活在一个动态变化的地球上,而地震,火山喷发等则为地球动力学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板块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地震,火山喷发对人类社会是具有破坏性的,但同时对于人类生存又提供了关键的条件:火山爆发产生的水,二氧化碳等提供了生命必需的物质,同时也使得地球保持足够的温度(类似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2.
柏英庭 《今日科苑》2011,(12):38-41
一、关于CO2的学说低碳中的碳系指:CO2、CO以及含碳气体。CO2是宇宙大爆炸有了地球后若干年产生的一种碳氧气体。CO2不会提升地球的温度,而会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地冷却下来,CO2使地球获得了生机,又会使地球的生命消失灭亡。当地球没有了生命的时候,它将走向塌陷和缩小,小到一个奇点。  相似文献   

3.
<正>冬去春来,随着温度渐渐升高,万物开始复苏。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甩掉厚厚的棉袄,换上美丽缤纷的春装,轻歌曼舞。温度的变化,不仅使我们感觉到冷和暖,它对生物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呵护了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诞生后,脆弱的它们是如何度过地球上漫漫寒冬的呢?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而水有一个特性——4℃时密度最大。因此,当严冬来临,海水温度开始下降。当下降到4℃时,水因为密度最大而慢慢下沉到水底。当气温继续下降至0℃时,  相似文献   

4.
黄炜 《百科知识》2003,(11):32-33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温室效应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但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专业刊物对于温室效应却多有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当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这是关于温室效应的一种常见认识。而“如何消除温室效应”之类的语言经常见诸报刊杂志,那么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温室效应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5.
想一想     
生命到底从哪里来,现在连科学家也没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不过,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假说。最有力的推断 46亿年前固体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火山作用异常强烈,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还原性气体和水蒸汽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层。后来地球温度渐渐下降,到温度低于100℃时,火山活动带来的水蒸气和热水在一定范围内聚积并形成热水池。液态水给生命  相似文献   

6.
陈琛 《百科知识》2007,(9X):23-23
近年来,地球气候异常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温室效应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我们都知道温室效应,就是天气中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暖化。那么超温室效应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  相似文献   

8.
金星和地球一样大,是离我们最近的行星,号称地球的“姐妹星”。然而,它的气候可谓恶劣至极,大气温度已经高到能把铅立即融化,厚厚的硫化物云层完全把太阳光挡住,并不断地往下滴硫酸。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金星的气候变得如此恶劣的时间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长。科学家们说在这个星球形成的早期,大约有20亿年的时间也有和地球同样的风采,像地球那样有着宜人的气候,并有大量的水资源。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这个星球曾经非常适合生命的生存,很多生命可以繁衍发展。但是,温室效应把水蒸干后,这一切就变了。根据美国科学家15年前的估计,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普遍升高。严重的干旱席卷东非和南非,北美出现少有的热浪。特别最近几年来,气候反常是罕见的。1998年5—6月,南亚印度持续高温,最高记录为49.5℃,为此2636人丧生。中国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地球陆地上的冰雪覆盖面明显减少,100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5厘米左右。我们知道,大气主要由氧氮组成,除此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二氧化碳就会吸收太阳光的辐射能量,这样长期日积月累,就会使地球表面逐渐升温,气候变得越来越暖,从而产生温室效应。由温室效应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内热     
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地球的这种大气温度变化令人们直接关注到温室效应。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是使得地球变暖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成为各个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人类约束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地球内热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目前对金星的了解,金星就是天上的地狱。它的表面是浓厚的大气和云层,大气的轻微流动就可以刮起比地球上12级台风还要猛烈的特大热风暴。而且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90%以上,这种温室效应导致金星地表温度高达500℃,而且空气中还含有大量硫的氧化物,这些物质凝结时,就会落下强腐蚀性的酸雨。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内热     
董朝林 《百科知识》2007,(2X):17-18
地球正在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地球的这种大气温度变化令人们直接关注到温室效应。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是使得地球变暖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成为各个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人类约束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地球内热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地热知多少     
紫竹 《百科知识》2000,(9):28-28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从地表向地球内部深入,温度是逐渐上升的。具体地说,从表面每向地下深入1千米,温度平均要升高20℃~30℃。据科学家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连接处,温度可达1000℃~1300℃,至于地核内部,温度就更高了,达到2000℃~5000℃。因此地球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大热球。所谓地热,就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它是一种有用的能源。  相似文献   

14.
目前科学界对恐龙灭绝的说法不一,最多说明恐龙灭绝的解释是:在恐龙生活的时代,有一颗行星突然撞击地球,撞击所产生的灰尘遮天蔽日,造成地球产生温室效应,使恐龙突然火绝。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4,(4):53-53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全国播放了一部美国大片《后天》,这个片子的剧情是这样的,它讲了三种灾害,一是龙卷风,一是海啸,一是低温寒冷,而导致这些灾害的原因是温室效应,因为人类使用能源太多了,汽车尾气太多了,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全球的温度有所上升,本来地球经过46亿年的进化已经取得了平衡,由于温室效应造成了气候变暖造成了极地的冰盖融化,造成了海平面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降水发生异常,水、旱、冷、暖自然灾害频繁,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温室效应”还有节节攀高之势,据气象学家们对全球一百多年来的气温资料分析,全球气温较一百多年之前升高了0.3℃~0.6℃。英国的  相似文献   

18.
18大气层的层次大气层是指围绕在地球外围的的空气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地球的温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人类及其它地球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空气是构成大气层的各种气体的混合物。在离地球表面最近的对流层中, 空气中的气体不断混合在一起,因此它的化学构成都是一样的。空气中的有些成分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甲烷,可以吸收部分太阳能,使地球保持平均15摄氏度的温度。如果没有大气层的存在,地球上的温度就可能降到零下25摄氏度,那么地球上就很难有生命存在。在空气中还有其它气体,但数量很小,如氢、臭氧、氙、一氧化碳、二氧…  相似文献   

19.
<正>水,是地球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之基,更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就目前来说,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每当温度达到0℃或更低温度时,会使江、河、湖、库的表面形成冰。冰将会影响防洪、供水、发电、通航等工程,也可能引起冰塞,导致河渠行洪时的洪水漫溢,特别是在春季解冻期,冰可能会严重危害沿岸建筑物,我国高纬度地区如黄河、黑龙江等冰凌冰塞现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5年7月23日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 400光年外发现一颗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并将其命名为开普勒-452b。它位于其恒星的适居带中,公转周期约385天,和地球相近。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和公众们的极大的兴趣,甚至称它为地球的"堂兄弟"。然而,科学家后来发现,这位"堂兄弟"的表面温度可能较高,温室效应也比地球强烈,生命生存的可能很小。在人类至今已经发现的约2 000颗系外行星中,只有为数很少的几颗被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