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实践证明,作为能产生知识的“知识”的科学方法,在人类的学习过程中,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而如何将课标中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教材中,落实到学生学习过程中,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该事物就最容易激发大脑皮层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维持着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应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知识趣味化。1.设疑置难,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与课文有关的若干“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在“利息”一节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充实相关学习资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本领。教材无非是载体,是学习的依据。老师教数学,要依据教材而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方法,再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刘献礼老师说:“知识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想会的。”很多东西要靠学生去悟。  相似文献   

6.
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材”,更应该是学生的“学材”。我国的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编写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在数量上,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编写随年级上升,逐步增加学生与文言的接触;从形式上看,注释编写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注释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补给,包括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要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念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探究活动才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并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认知结构并不仅仅是靠被动地接受外来知识、而主要是凭借学习主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主动的建构、深入的分析、综合的思考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或知识体系。而学习兴趣是主体学习的动力源。学生往往对感到有兴趣的教材产生学习的欲望,并忘我地学习。如果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主体的主体性就无从展开,更无从谈“探究”二字。因此,探究式教材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即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够接受的学材。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新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重现学生经历过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材的知识是冷冰冰的死的东西,它只是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学生获得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对知识如何产生和形成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还不能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自己…  相似文献   

9.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教材的间接知识为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课堂教学为其基本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个最基本的因素,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三个联系(亦称三个关系)。我们把它称为教学过程中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雷学东 《新疆教育》2012,(17):91-91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去向不再是“主演”,而成为教学的“导演”。  相似文献   

11.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基因的分离定律又是学习遗传规律的入门课。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简洁缜密,不仅贯穿着严谨的知识体系,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丰富的研究方法,透射着科学智慧和科学精神的光芒。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却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障碍。究其原因,其一是这节教材编排在“减数分裂”与“遗传的物质基础”之后,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物理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早在二十年代就专门写了一篇《论趣》的文章,指出许多废寝忘食,嗜书如命的人,其学习动力就是“趣”。兴趣,表现在学习上,就叫做求知欲,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心理,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知识。而学生只有喜爱所学的知识,才会激发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语文课…  相似文献   

13.
项建明 《考试周刊》2009,(29):215-215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地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提出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创新思维。希鲁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要变成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的殿堂.就要变“带着问题学习”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与教材中的新知识碰撞而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创新意识的萌芽,这样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才更有价值。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4.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路线图”,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导学案的“导”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学案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的开发使用。它把教材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和加工,特别注重把教材的知识细化为一个个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并提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而导学案中,导是关键、是根本。导学案中“导”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以往在探究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更多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怎样教”只是停留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或者说是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或者说“怎样教会学生会学习”考虑的很少。  相似文献   

16.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讨。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学习经验,也是我国传统的巩固知识的学习方法。现如今,而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而对新的教材改革,而对新的教育邢念,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教育,更要求学生对知识“温故而知新”。但是,传统的满堂灌的复习方法达不到我们事先要求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几年来,我进行了初步的探测与尝试.现把我通过教学实践概括出的“情境——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若能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掌握教材结构,就能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一、凭借教材“说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建立了参与意识,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获取。而“需要”是参与的支点。教材以说明的形式,向学生阐明知识与人们的需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数学第二册中“厘米和米的认识”一开始教材便说明“要知道东西的长度,要用米尺来量……”;“元角分的…  相似文献   

19.
从大量的课堂上可以看到,课本中的“练习”基本上是在教学内容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教材中的“练习”就一定是为“练”而准备的吗?对此,笔者就苏教版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教材做了一些有趣的尝试.1 练习可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素材“练习”往往与新授知识联系最为密切,是学习新知识后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它们能够说明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为激发学习、探求新知识提供内驱力.  相似文献   

20.
翁明星 《江苏教育》2007,(13):69-69
实例的恰当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实例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隐含在实例中或通过问题设计来呈现,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富含情趣、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生活化的知识,促使他们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使课堂教学出现勃勃生机.在师生互动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