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种特殊会意字的术语。意指字的某一构件既表意又表音。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娶,取妇也,从女取,取亦声”。“取”字既是“娶”的意符,又是“娶”的声符,也就是说“娶”是“会意形声”字。这些字可以说身兼两种造字法,而人们  相似文献   

2.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3.
研讨汉字形体结构,素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进而断定象形指事为独体,会意形声为合体。是说源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显于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只告诉我们:文是依类象形的,字是形声相益的;先有文,后有字。从“依类象形”而言,似乎文仅指象形;就“形声相益”而论,似乎字单指形声。文还隐含着指事,字还隐含着会意,至少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东汉以前,文与字实同义,均表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亦谓之名或书。《左传》曰:“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又曰:“故文,  相似文献   

4.
田恒 《文学教育(上)》2008,(24):146-14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5.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6.
说起“牙”,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我们通常所说的牙齿。不过,“牙”在古语中还有作"牡"来讲的,《说文·牙部》上说:“牙,牡齿也。”牡齿即大牙,臼齿。后又用“牙”指称“牡”。牙,《汉语大写字典·牙部》录有:“牡,指雄性牲畜。”“牡”为什么会成为雄性的代称呢?《说文·牛部》记载:“牡,畜父也。”段玉裁指出它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注》二篇上,第五页)。“牡”字的右半部是个“土”字,在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殷契萃编》中,他认为:“土”、“且”、“士”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这就是“男根说”。许多与“土…  相似文献   

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8.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研究的角度和着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0.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许慎《说文解字》释“谜”字云,“隐语也,从言、迷”;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则谓“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语真象一座语言的(当然也有非语言的谜事形态,但毕竟离不开思维材料的语言)迷宫,古往今来,使无数人流连其间,乐不知疲。我自小也喜欢猜谜,“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寝食可忘,而有些巧妙、隽永的谜语却使我永志不忘。例如:  相似文献   

12.
漫谈标点     
提起标点符号,不少人会说它是“进口货”,其实不然。汉朝许慎编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一书中有“、”(音主)字,定义是“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意思是说:在文章中如有可以点读(dòu 逗)的地方,就用“、”字来标点,也就是在可停顿的地方就用“、”来表示,这个“、”字类似现在的逗号。《说文解字》中还有一个字是“√”字(有人称它横折),许慎解释说:“钩识也”。这个“√”字就  相似文献   

13.
<正>《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文学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音读的字典。是研究古代文献必备的工具书。但是,我们在使用《说文解字》时,会发现其中许多字的说解不容易理解。这里除了许慎的时代距离我们很远以及文字障碍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许慎的哲学思想缺乏一个全面、具体、实事求是的认识。众所周知,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思想斗争的产物,他著《说文解字》的根本目的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因为他  相似文献   

14.
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共收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说解字共133441个。但《说文》所收篆文是否确为9353个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为研究《说文》部首,对大徐本《说文》各部所收字数进行统计,发现并非9353字。为了弄个究竟,笔者以大徐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  相似文献   

15.
许慎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说文解字》的作者①,他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关于许慎的生平,比较详细点的记载只有《后汉书》卷一百九下《儒林·许慎传》,但仅有八十五字②,生卒年皆不详。其他的一些材料,如许慎子冲《上说文解字表》,《后汉书》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夜郎传》,《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引《汝南先贤传》等,也偶或涉及,但叙述都很简略。清代学者严可均,根据上述材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许慎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写成了《许君事迹考》一文。严可均认为许慎“盖生于(东汉)明帝朝”。其主…  相似文献   

16.
<正>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思想文化斗争的产物,作者许慎辟“巧说邪辞”、驳穿凿曲解,而“博采通人”,编纂了这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大字典.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里说:“臣父……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义,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英不毕载”.正因其内容如此宏富,所以人们称之“是通晓秦汉以前文字训诂的阶梯和榜票.”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钥匙.”(董希谦《古汉语研究》89年增刊一页《“许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任务》)我们知道,作为古文经学大师,许慎著《说文》,主要目的不上在文字训诂本身,而是从“古文经学的观点出发,来发扬‘五经之道’,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这才是许慎的真正根本目的所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强调‘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7.
舌,篆作(?).许慎云: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说文·三上·口部》)许慎对“舌”的义释是很精到的:舌在口内,作用为“言也,别味也”两大桩。但将“舌”字的形体构造解为会意兼形声,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舌”字怎么会从“干”会意?它的读音怎会与“干”相谐?段玉裁注曰:子,犯也,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仍然幸强得很。  相似文献   

18.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19.
说“臣“     
潘明云 《天中学刊》2000,15(4):53-53
“臣” ,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臣”的本义为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弄清了“臣”字的本义是“眼睛”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它的引伸义 ,就可追本溯源 ,顺理明义了。“臣”的直接引申义是“奴隶”、“战俘”(旧说是“臣”的本义———笔者注 )。《书·费诗》 :“臣妾逋逃。”《传》 :“役人贱者 ,男曰臣 ,女曰妾。”《疏》 :“臣 ,征伐所获民虏也。”在殷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许多奴隶是来自于战俘 ;《韩非子·五蠹》 …  相似文献   

20.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段玉裁注曰:“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错画也。交错其画而物象在是。……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