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人们在总结传统语源学研究成果时,对只明言声音关系或意义关系、实际上却是“声义同(近)”的材料重视不够。本文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声同声近声通”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疏证》的“声同声近声通”除纯粹说明声音关系外,还可能指同源词、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对古韵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段氏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因此,“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之一的形声(谐声)是汉字向表音发展的产物。学者们自来就重视对文字谐声的研究,古音韵学的先驱者们从一开始就曾注目于此。早在宋代,徐蒇为吴棫《韵补》作序,就曾提出以谐声定字音之正读的说法,他说:“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狸’得声……”尔后,顾炎武划分古韵部,又利用文字谐声离析《广韵》五支、九麻诸韵目。江永赞同顾氏以谐声离析《广韵》韵目的作法,并补充说:“十虞、一先、三萧、五肴、六豪皆当用比例。”江氏分十虞、一先诸韵也成功地运用了文字谐声。但是顾氏、江氏都没有由此而导出“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不能  相似文献   

3.
徕睐     
《新读写》2013,(10):17-17
徕,形声字,从彳来声。《汉书·礼乐志》:“徕,古往来字也。”《玉篇》释义为“劳也”(慰劳)。两种释义都对。徕字有两音两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笑林     
谁听话 一位父亲抽奖中彩,得到一件玩具。回家后,他将两个孩子召集在一起说:“谁该得到这件玩具呀!平时谁最听妈妈的话?谁对妈妈的话从不回嘴呀?” 两个孩子同声答道:“爸爸最听话,玩具归爸爸!”  相似文献   

6.
九义教材小学语文教学难点透视第二册疑难生字形义析解声shēng繁体从声从殳从耳,会意为手持槌子(殳)敲击悬磬(声)声音入耳。现为简化字形,可灵活析解为:“声”是石片磨制而成,厚薄不一,形成不同音阶的古乐器,“声”中两小竖可指示为磬片中拴绳用的穿孔,一...  相似文献   

7.
声乐演唱是声与情的协调体现,“声”是歌唱的必要条件,也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而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传“情”则是歌唱的关键,又是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声”和“情”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使声情之间建立起自然的关系,使歌唱“以情带声,寓情于声”,做到“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8.
古音与训诂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音义之间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古代学者提出“义存乎声”,因而可以“因声求义”,这是训诂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因声求义的目标,在于根据早期的语音关系,探求它的信息内容。就古音以求古义,是对“义存乎声”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学习训诂学应该具备先秦古音知识。训沽所用古音知识,要求了解声韵系统,确定字的声韵类别,掌握声韵转化的具体条件,对音转义通现象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某日课间,教室里不时传出大呼小叫的喧闹声。作为班主任的我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教室里有事发生。我快步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令我惊呆了!只听见唐某大呼:“奥特曼来啦!”一个飞腿向胡某踢去。旁边的贾某、费某、曾某等也一拥而上,几个人厮打在一起。“保卫地球的激战”爆发了!这几个家伙上蹿下跳,“嘿嘿”“哈哈”声交织在一起。围观者很多,“加油”声,嬉笑声,好个“热闹非凡”的场面!这哪里是课间休息,分明像在古罗马的“角斗场”。  相似文献   

10.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脍炙人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也是有口皆碑 ,然而要对它们进行诗意分析 ,又确非易事。就拿“鸡声茅店月”这句诗来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鸡声”是报晓的鸡声 ,“茅店月”是晓天的残月 ,这两个意象属于同一个时间。另外 ,“鸡声”是从茅店传来的 ,残“月”也低挂在茅店的屋角上 ,耳闻的鸡声和目睹的残月又是属于同一个地点的。但是 ,也许不把“鸡声”和“茅店月”的关系固定下来更好。这句诗只不过借着一个声的意象和一个色的意象的直接拼合 ,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 (袁行霈《中…  相似文献   

11.
《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说明的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音义关系的情况,包括: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存在词义引申关系、一声之转关系、两个被释词音近则共用一个解释词的义同关系,以及类比词前后的被释词相同或属于同一义类则其解释词相同或义同义近、被释词音同音近则其解释词义同义近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钱谦益的女性墓志铭,从中分析其夫妻观、女性观以及表现方法上的某些特点,并据以探究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钱谦益钟情于挚友性质的夫妻关系,反映出晚明文人渴求精神生活的舒畅,并且向往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和谐美满的身心自由。钱谦益弘扬女性的阳刚之气,鼓吹女胜于男的观点,则体现了他的政治焦虑和反思意识。钱谦益的自我抒情和借题发挥,以及顽固的尚古思想,使得他的女性墓志铭在颇具文学色彩的同时,又有难以避免的矛盾和弊端。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多音字在日语中的发音主要是通过统一音读、区分训读来完成的。音读用来表示字的读音,训读用来表示字的含义和词性。与汉语不同,多音字在日语中的音读发音基本统一到同一个音,一方面是为了文字的简便认读,采取的人为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汉语的语韵对日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一语素是指出现在一组同义词中的音同形同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语素,同一语素在同义词里大量存在,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同一语素在意义上可分为相同和相近两种类型。它们在同义词里呈多种分布格式,但分布上有对应性。同一语素在同义词里的出现也是有条件限制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穀"相同的"穀"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穀"相同外,还具有"穀"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穀"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16.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由语转而注音即为转注。转注造字法是以一个部首字为义符,用一个标音构件而造出新字,新字与源字(义符)同义。转注字是由于远古字音变化而产生的,转注字是义符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同源字,转注是一种特殊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8.
语音象征性是在关于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任意性还是理据性的争论背景下诞生的一个理论成果。语音象征性理论不是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它反映了音义在结合过程中语音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的象征性同构关系。这种象征性的同构关系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具有重要影响。诗歌表达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语音的象征性,不但能够暗示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情调,而且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也有重要作用,使作品达到以音示义,声义并显,以音造境,境音相合之妙。  相似文献   

19.
文字发展规律与汉字规范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的文字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表形→表意→表音并不是所有文字的发展轨迹。文字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属性,从形与音义的单通道联结( 见形知义或见形知音) 到双通道联结( 见形知音与义) 是文字的前进进化。表音文字只是表意文字在单通道联结状态下突变的结果,两者是分支进化关系,不存在进化阶段的高低之分。认清文字发展的规律,把握汉字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做好汉字的规范工作。  相似文献   

20.
音义互动是汉语组织的重要规律,既指音和义共同影响汉语的组织,又指音、义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在汉语实际应用中,音和义两方面都作用巨大,有时语音(或音韵)占上风,有时语义起主导作用,很难说哪一方更重要.表情达意是语言的主要功能,因此,即便是在语音(或音韵)对汉语组织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意义的传递仍然要得到保证.汉语语词的结构特点和语词运用的环境确保了语词在受到语音(或音韵)方面规律制约的情况下,意义的传递也不至于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