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科苑 《今日科苑》2009,(21):24-27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实验。  相似文献   

2.
《发明与革新》2009,(10):23-2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氢弹技术的研制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梁东元 《今日科苑》2007,(15):108-109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一举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震动。西方新闻媒介评价说:"中国已经在核技术竞赛中成了第三个原子大国,将英国、法国甩在了后面。"2个月之后,聂荣臻于1966年12月26日,又一次在东风导弹基地主持了最新研制的中程地地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并且获得了成功。时隔半年,聂荣臻飞抵马兰核试验基地,主持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但是,就在一切工作向前顺利发展的紧要关头,一场持续10年的动乱在中华大地上开始泛滥,逐渐演变成汪洋恣肆之态,各个领域无一幸免地受到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这次试验是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场外,一个中年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9,(10):19-19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昵?他就是世人熟知的邓稼先.  相似文献   

7.
<正>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法国用了8年零6  相似文献   

8.
简讯     
《科协论坛》2014,(11):63-64
<正>四川省科协举办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活动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之际,由四川省科协、共青团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四川省直机关青年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天府科普大讲堂第267讲暨省直机关青年名家讲坛第9期——纪念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爱国主义专题纪念活动在四川科技馆举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曾昭雄作了主题为"牢记历史,传承两弹精神"的精彩演讲,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馆长、党委书记牟文虎,中国工程物理研  相似文献   

9.
四十三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们祖国的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从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向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和领导者、组织者致敬。我们要永远记住那火热的战斗岁月,永远记住那光荣的历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而就在这些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日期背后,又凝聚着多少"两弹一星"研究者的汗水,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着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着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我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乔登江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几十年来,他不仅历历亲为地参加了每一次试验,主持开拓了我国核爆炸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在和平时期的今天,用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谱写了一曲医学的奇迹,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10.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石。从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承担了与核弹、导弹相关的大量配套科技任务,负责整个卫星系统的技术抓总,完成卫星本体的研制,并建立地面测控系统。中国科学院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6-14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共和国55周年国庆日,十月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纪念月份。在40年前的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它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在许多当年的事件已经开始为人所知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这些今天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身上。  相似文献   

12.
<正>1964年,在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3.
科技动态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4月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我国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了第1颗北  相似文献   

14.
<正>当我国在1964年和1965年相继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迎来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之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十年浩劫的特殊时代里,林彪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我国科技管理机构陷于瘫痪,科技研究机构被肢解,科技人员横遭批判和迫害,科研物质条件严重恶化,错误的政治批判取代了自然科学研究。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和科学家遭受了炼狱一般的严峻考验,科技整体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但是,在逆境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冒着风雨,支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保护科学的园地,保护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科学家也没有忘记祖国的期盼和科学的使命,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在逆境中艰难跋涉,相继取得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高科技成就,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一页。  相似文献   

15.
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冲击波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横扫亘古荒寂的时候,毛泽东办公桌上的电话机嘀铃铃响了起来,周恩来略微激动地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 放下电话,毛泽东走到窗前,他那深邃的目光穿过茂密如伞的龙爪槐,越过庭院径侧苍劲、挺拔的古柏,看得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16.
王建柱 《今日科苑》2015,(1):14-19,3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12-15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如今40年过去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座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丰碑。 在这座历史丰碑上,铭刻着一大批清华人的名字。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大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的清华校友。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几位中国核战线的清华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为中国核试验事业默默奉献的清华校友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1972年1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但在投掷实战氢弹时,却出现了种种令人难以预料的险情。被誉为彝族之鹰的空军飞行员杨国祥,置生死于度外,沉着镇定,以高超的技艺顺利完成了任务,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  相似文献   

19.
王宏 《今日科苑》2009,(11):64-65
1964年10月16日下午5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中国气象人从天上观云识天的梦想终于实现,风云气象卫星应用之门徐徐开启,二十多年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风云卷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