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圣哲们立足系统整体自然观,确立“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学理念,系统地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学说。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邦本”。为此,政治上要“平政爱民”,经济上“富民”。  相似文献   

2.
《孝经·圣治章》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中可谓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而被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62-65,150-153
曾子日:“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相似文献   

4.
扬雄其人其学,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尚智".扬雄之"尚智",超越了政治、道德和仁义,是从纯粹的知识主义立场出发的.扬雄"尚智"之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他以明哲保身为核心的人生行为方式上,更主要体现在他对纯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上.扬雄之"尚智",对桓谭之反谶纬、王充之"疾虚妄"、徐干之"贵智尚艺"、刘劭之尚聪明有直接的启发,对六朝社会理性精神之高扬,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内圣"释"为天地立心",以"外王"释"为生民立命".而"内圣外王"之学才堪称"往圣之绝学",才能够"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6.
陈洁 《西北职教》2007,(7):23-23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可见,中国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同有”。现代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更应推行和渗透“人性化”这一理念,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用"愁"堆砌起来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怀乡之愁,亡国之愁,还有说不清其实说得清的"闲愁".翻开书卷,它会绵延而来,弥漫天地,哀伤处令人心悸,深沉处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9.
<庄子>对音乐的论述无形式上的系统,宇宙化的音乐是能表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天乐".庄子讲求在"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艺术技巧修养的基础上,经过精神修养,实现音乐与宇宙的和谐为一.他强调适性之乐,注重音乐的个体娱乐性,而不是群体的政治教化.本文旨在通过<庄子>的道论,根据"法天贵真"的主旨,批判儒墨乐论,探讨庄子乐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媛 《现代语文》2007,(11):123-125
"中华悠久而古老的文明史,可谓从远古的玉石文化展开".集天地之精华,撷山川之灵气的玉,很早就引起了原始先民的注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崇玉、尚玉的思想也随着人们对玉石的了解、深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受其影响和推动,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含"玉"词语,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分析"法轮功"构成群体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加入"法轮功"的不同目的和心态.对症下药,制订出相应的帮教政策,使之不仅从政治上,而且从思想上彻底根除"法轮功".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的个体人格价值观陈厚忠人作为“类”,具有高于万物的价值,那么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是否也有价值呢?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是肯定的。尤其是儒家,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刻的回答。儒家讲“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从总体上讲人类具有高于其他物类的价值。①但总体是由个...  相似文献   

14.
灵性汉字     
佚名 《高中生》2011,(22):23
汉字充满灵性,是很有意味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警示。"人"字最简单易写,只有两笔,一撇一捺。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阳刚之美;一捺象征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之所以为"天下贵",是因为人有"灵气",是采天地日  相似文献   

15.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一命题,首由《孝经》提出,至汉代被固定下来。此命题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天生烝民”便肯定众民都是天之所生。周代以来的重民思想,则强调了民众的作用。先秦儒家提倡人伦道德,人文精神得到了大发扬。传统解释人何以贵主要有两点:一是讲人体象天地,奇妙无比,二是讲人具社会意识,与万物相区别。从天人合一观念中衍生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平等思想,在封建专制时代,特具积极意义。古代文学中表现的人间平等观念,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观念,重视人命的观念,都受到“人为贵”这一命题的影响。在历史上,这一命题还具有反对偶像崇拜的意义。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是:人必须自尊、自重、自爱,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向理想的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接触愈深,方显情感之切,才知压力之大.我将多年来的工作感慨总结成一首打油诗:"皓洁明月出天山,千金散尽还复来;和田日暖烟绕玉,春风浩荡玉门关".它们分别代表思想政治工作中(制度、体制、机制、方法)的四个要素,也可以寓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天地之间人为贵,万物之中人最灵。人生问题不仅是人类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题,而且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教师既要学会引导"到位",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又要善于放手,适时"让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又因为学生都有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活动天地,教师要勇于"放手"、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相似文献   

20.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