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4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该论坛主题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与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11,(11):158
2011年10月22日,由中国传播学会、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专业委员会和西北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组织传播学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中国传播学会秘书长杨瑞明、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专业委员会会长胡河宁、中国科技大学科技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与上海大学影视技术艺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于2008年4月26日在北京召开。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在开幕式上,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并指出,人际传播一方面要重视学术积累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本文讨论了关系的讯息如何影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以及人际传播中的"约哈瑞窗口"。作者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这种永恒的矛盾动态中。  相似文献   

8.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苗笑雨 《东南传播》2011,(10):58-60
人际传播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是传播学重要的问题。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不单是对现实人际传播理论的解读和套用,更要明晰网络环境自身的特有意义。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不能忽略人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新的变化。对于个体这些新的变化,传播心理学研究视野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的特性不能被看作单纯的技术特性,其真正动因来自人性。没有人性的支撑,网络技术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它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东方卫视、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媒体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暨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展示了在全球传播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实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承诚 《今传媒》2015,(3):124-125
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和日常人际传播不一样,它表现出来的特质是趋向平等和相对封闭的。本文通过探讨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角色交流、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中各个状态的表现以及录播节目和直播节目中人际传播的差异,揭示普通受众可能无法看到的场景——节目录制时主持人、现场导演、嘉宾、现场观众等不同的角色如何"各司其职",他们在幕后进行着怎样的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开始前、节目录制过程中和节目录制完成后各角色之间的人际传播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电视节目幕后不同于荧幕前的传播状态。作者试图通过阐述如何通过把握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来给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传播的意义表达系统层面看,网络人际传播之不同于直接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在于非语言传播的相对缺失.由于许多场域性信息均在非语言系统里,而非语言又不容易媒介化,导致网络人际传播的间接性至少在情感层面的传播效果上远不及直接陛人际传播.不过,如果非语言传播完全像在直接性人际传播中一样进入网络人际传播,也许会导致我们依托于网络的人际传播之梦也因此被惊醒乃至击碎.  相似文献   

15.
人际传播就像一个"强磁体",对处于其中的电视广告会产生"磁场效应".本文通过描述人际传播影响电视广告制作、电视广告效果和电视广告受众的表现,分析了人际传播对电视广告具有强大、无形的影响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际传播在西方已经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支柱分支学科,其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以及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方面都功勋卓著。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际传播始终难以成为一门学科。本文从清理地基——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概念开始,探讨了我国在人际传播学科化方面的障碍以及学科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8.
张雯宜 《新闻大学》2012,(2):152-154
2011年12月29日至30日,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包括台湾地区)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发表主题演讲6篇,入选论文34篇,Panel一组。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以期重新认识城  相似文献   

19.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20.
陈一沿 《东南传播》2021,(6):127-12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传播的研究已经很难跟上现实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日益频繁,以至于离开媒介难以自拔,特别是微信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领域的一次变革,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似乎都患有这种"媒介依存症",个人依赖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与媒介之间建立了一种依赖关系.微信作为一款备受大家喜欢的App,用户数量庞大.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式的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