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犯了“理念眩晕”症,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何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1.无度的拓展,“淹没”了文本的重点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  相似文献   

3.
一、将文本内容开拓成“丰厚沃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语文文本内容的开拓与建设,使每一篇课文成为对学生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丰厚沃土。使教材文本由“薄”变“厚”、由“静”变“动”,融入学生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自主感悟,从而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相似文献   

4.
课本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息源。细读文本与钻研教材间所存在的是“源”与“流”、“本”与“末”的紧密关联,本色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本细读,就是要求教师站在教师、学者与读者的立场,指导学生细腻深入地感知、阐释、品味文本。换言之,教师应当从“教”、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权利,去研读文本,咀嚼文本,体悟内蕴情感。本文以《碧螺春》一课教学为例,设计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领略文字诗意,于民主对话、多维对话、充分对话中领悟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把握文本旨趣,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尽显阅读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新时期阅读教学,既不能走传统的以本为本、重知轻能的老路,又不能脱离文本,任意“生成”,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失去根基。新时期阅读教学,要体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思想,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一、基于文本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积累、理解、运用母语的课…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言语形式是语感所以生成的“本”和“源”,阅读文本,就是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语文课堂上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相当严重,金圣叹所言“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的  相似文献   

8.
一目前的“语文课”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误区,有些语文教师架空了文本进行阅读教学,在“华丽”的教学现象背后看不到师生是如何进入文本境界的,也看不到学生在文本学习中获得了哪些语文素养,而是在整体阅读的幌子下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教材分析,失却了教学应植根于文本教学的真谛。这种引导学生脱离文本、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教学,培养的只能是一种浮躁的学风,根本不是我们所要的语文教学的“迁移”。由此,本文需要讨论的话题是,在语文教学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人—本”对话,构建语文课堂的互动文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多方面的对话。而教学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生本对话应始终贯穿于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睢瑞丹 《考试周刊》2012,(68):30+22-30,22
关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早期语文教学专家是非常重视的,曾有过“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本位的定位。但随着接受美学的影响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出现了随心所欲解读文本的现象。对此.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提出了“文本也是‘主体’”的论断.这对阅读教学理论是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4本文提到的“实验课题”指的是2002年9月由中央教科所审批并立项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读写听说评探创’交融互进综合素质训练教学研究实施方案”,该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和大语文观为背景,力求通过“四变”(即变“讲堂”为“学堂”,变“教本”为“学本”,变“装知识容器”为“学习主人”,变知识传授为创造性能力培养)、“四走进”(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四对话”(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四学会”(即学会自学语文…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充满诗意的、是充满绿色的、是充满睿智的。教学者们为了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千方百计,在教海中各显神通.一展风采。可我们教学的基础是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必须深入文本,钻研文本,跳出文本,用大语文观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的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得到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但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位置常常“空缺”或“半空缺”.无效信息的搜集侵蚀着文本解读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侵蚀着学生发挥想像的空缺”,因而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  相似文献   

15.
群文阅读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议题,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境。项目化学习与其有契合之处,不仅能使群文组合关系外显、主次脉络清晰,且能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具体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变“教”为“用”、变“泛”为“微”、变“虚”为“实”、变“散”为“整”、变“囿”为“拓”,重构文本教学功能,聚焦学习目标微化项目活动,链接真实生活情境,强化活动任务的驱动性和可操作性,以成果的赓续成长促进人与知识的循环共生。由此,教师可搭建起语文学科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的“本”,可以从3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以学生为本位;二是指语文的本体;三是指文本。语文教学应在这三方面下工夫。一、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7.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呢?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己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文本 (教材 )是培养学生阅读和作文能力的蓝本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凭借。现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丰富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是开发文本中的创新因素。抛开文本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使之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创新思维的形成就失去了依托。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单凭文本就如杯水车薪了。即使教材编排得再科学 ,所选的课文再多、再典型 ,也很难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因此 ,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辩证地活用文本———在“依纲靠本”的同时 ,又要超越文本 ,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