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球天地》2011,(3):2-20
我们的责任 总结中国网球运动史,征集、寻找、挖掘、梳理、宣传中国网球史上的闪耀星辉。以颁奖盛典的形式呈现百年来中国网球发展历程中为人瞩目的网球人物和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打造“中国网球名人堂”,以创新的方式将网球文化和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球公开赛可以说是反映中国网球现状的一面镜子,我国最高水平的选手和年轻的小花均参加了此次比赛,作者通过对“2012年中国网球公开赛”上中国网球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和参赛情况,分析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现状,指出男子网球落后原因和存在问题,女子网球虽有李娜扛着大旗,但年轻选手和她们有着明显的差距,女子网球已出现人才断档期,建议在重视年轻选手的选拔与培养的同时,注意提高运动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网球天地》2011,(11):56-59
HEAD品牌作为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系列赛的官方指定用球赞助商以及网球系列产品的官方合作伙伴,多年来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中国网球赛事的开展,让热爱网球的感受网球的绝佳魅力,体验HEAD更优质的网球产品。  相似文献   

4.
范洪成  张德生  高向军 《精武》2014,(36):11-12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网球陪练员进行定义并分析网球陪练员与教练员的异同点。通过中国大众网球陪练员现状进行调查和中国东西部大众网球陪练员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大众网球陪练员的基本情况,为网球陪练员应具备的素质提供事实依据,并为制定中国大众网球陪练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史进行分析研究,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经历了以下5个时期:解放前的中国网球、建国初期的中国网球、中国网球的恢复期、中国网球重返国际网坛、中国网球的快速发展期。通过对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史的研究,充分展示了作为"贵族运动"的网球运动是如何在我国演变发展成为一项竞技水平逐步提高、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网球天地》2023,(10):18-21
<正>网球是一项源于西方的运动,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网球已在中国发展成为一项备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各个城市。2023年,一场名为“中国网球历史文化巡展”的文化盛宴在北京、石家庄、广州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展示网球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推动网球事业发展和传承。网球文化是网球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软实力的体现,对于网球事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十四五”网球项目发展规划》和《网球项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提出了加强网球思想文化引领,深入挖掘网球文化特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阅读国外网球杂志和网球书籍,发现“从比赛来接近网球”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网球界人士认同,认为它是吸引新的网球人口和保持已有的网球人口的一剂良药。虽然在中国,网球运动正欣欣向荣,网球人口呈大幅增加的趋势,但如何使只是尝试过网球的人真正能成为网球场的常客,也是中国网球界永远都要面临的问题。我们不妨用一次“拿来主义”,探讨一下“从比赛接近网球”在中国推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女子网球的成绩进步很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对中国女子网球与欧美女子网球的优劣势比较分析,并就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措施进行了探讨,为使中国网球运动走上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网球迷投票参与的中国网球风云榜4月在京揭晓,去年为中国网球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女双选手李婷/孙甜甜获得"2004年度最佳中国网球球员奖"。此外,中国网球风云榜还揭晓了其他众多奖项:去年网坛的两大当红球员温网女单冠军莎拉波娃和握有3个大满贯冠军的费德勒分别获得"最佳WTA球员奖"和"最佳ATP球员奖";中国公开赛获得"最佳中国赛事奖";成功申办了大师杯赛的上海新新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获得"2004年度中国网球促进奖"。同时,最受欢迎球拍、网球服、网球鞋、网球弦和网球等奖项也分别揭晓,其中不乏国内网球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各奖项中未见到大众熟悉的知名品牌维尔胜。  相似文献   

10.
《网球》2010,(11):135-135
为进一步在大学校园中广泛普及网球文化,推广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发展,在中国网球公开赛举办之际,北京市专业网球推广机构——北京东方国际网球发展中心(简称BOT)、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于10月6日至7日联合主办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二届"BOT校长杯"网球邀请赛。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新体育》1996,(12)
美国王子公司赞助中国国家网球队、青少年网球队仪式在京签约。 从1981年起就一直和中国网协、中国国家网球队,青少年网球队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的美国王子运动器材公司,为了更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中国的网球事业,促进中国网球事业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与中国网协合作,把世界最先进的网球技术、最优良的网球系列器材提供给中国网球运动员使用,并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12.
榜样的力量     
在万里、吕正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身体力行下,网球运动在新中国生根发芽,以李娜为代表的中国职业网球明星,加速了网球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在中央国家机关推广群众性网球健身活动,也少不了榜样——各部门领导的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软式网球协会敞开大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会徽。欢迎广大专业和业余设计人员踊跃投稿,共同塑造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软式网球协会的"浓缩形象"!设计要求:1符合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软式网球协会的性质,体现其宗旨。2.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深刻寓意。3可具有中国网球协会和中国软式网球协会的中英文标识或标识缩写。中国网球协会的英文名称为CNINESETENNISASSOCIATION(CTA)。中国软式网球协会的英文名称为CHINESESOFTTENNISASSOCIA-TION(CSTA)。4…  相似文献   

14.
《网球天地》2021,(3):66-67
在属于网球的2021年,52网球达人将和你在精心设计的九宫格中分享关于生活和网球的点点滴滴。纪录/历史19世纪末网球传入中国,最开始在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传教士和外籍人士间流传。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斯坦豪斯杯”,这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举行的校内比赛。  相似文献   

15.
业余风采     
樊人 《网球天地》2013,(1):36-39
2012的中国职业网球。在稳步成长中不断续写着突破。相比之下,中国业余网球同样毫不逊色。业余赛事风风火火,基层培训在摸索中挖掘着未来的希望,中国网球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球节日……从一个个历史性的事件中,我们找寻出中国业余网球成长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社会学和训练学的角度对制约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进行初步研究,指出社会化程度低、旧有运动员培养体制和训练水平低是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并尝试提出中国网球走产业化道路,网球运动员走职业化道路,同时进一步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崔伟 《网球天地》2014,(9):18-19
网球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训练这个载体,把网球项目学院化,体教融合,中国网球的根基才能扎实,才有生命力和长久性。刚刚挂牌的中国网球学院,肩负着更加规范、系统地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网球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龚希丹 《体育世界》2013,(10):38-40
分析我国网球文化的形成及受制因素,探讨中国网球文化的发展困境,提出中国网球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提出:深化网球文化的导向作用,明确中国网球运动发展方向;实施鼓励政策促办赛事,充分发挥赛事的载体作用;注重对网球文化的普及教育,提高网球建设者及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充分利用网络新型传播途径,加强网球文化传播网络建设;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优势项目的发展,保持中国竞技网球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苏焕龙 《精武》2013,(18):111-1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目前影响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相关因素分别为竞技网球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科研与训练的结合.项目发展的投入及回报机制,竞技网球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和教练员综合素质及执教水平。目的为探讨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运行机制,寻找举国体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竞技网球职业化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名人堂故事     
深泽 《网球天地》2013,(7):10-10
2011年,首届“天地英雄”中国网球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开启了为未来“中国网球名人堂”博物馆捐赠藏品的环节,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恰逢中国网球协会成立60周年。回顾中国网协60年的发展史,中国网球界裁判元老张文尧感触颇深,正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球运动的关心和支持,中国网球才得以开创今天的大好局面。其中,尤以中国网协主席吕正操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