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客家文化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态势下,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和高涨.搭建"文化桥",培植"亲情树",拓展与台湾在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将极大促进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并遏制"文化台独".国家对台工作重点县永定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两岸客家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蕴含着五缘文化理论,"五缘"人际网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两岸客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加强了两岸客家人的情感联络和客属台湾同胞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召开的2008年度福建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福建省教育厅鞠维强厅长就“构建两岸教育合作交流试验区”发表看法。他认为,构建两岸教育合作交流试验区,是今年福建省教育工作的重点。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对台交流与合作中的先行作用,认真组织实施闽台教育合作与交流工程,为建设两  相似文献   

4.
就客家文化传承而言,两岸客家地区为具体推动客家文化保存及推广工作,并向国际社会展现客家文化多元面貌,都积极在各地建立客家文化园区,或各式各样的客家博物馆。像台湾苗栗铜锣的"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已经于2012年5月12日正式开幕,除营销客家文化之外,亦希冀"让全球看见客家"。中国大陆客家地区,早就建立许多县级以上的客家博物馆,营销各地的客家风情。两岸各地客家博物馆或客家文化园区成立后,都讲究持续经营,也都要探索客家博物馆的定位、愿景、营运内容、发展计划、组织编制,以及采用何种经营策略,以达成"认识客家、欣赏客家"的目标,这是两岸客家博物馆经营目标的主轴。一个博物馆的持续经营,主要仰赖长期积累的大量珍贵收藏品,藉由深入掌握复杂而多样化的文物及其相关知识,以提供民众系统性、创造性的文化想象空间。博物馆的搜藏工作内容与经营策略,各有其特色与重点,两岸客家博物馆应该加强交流,从各自博物馆设立的宗旨、定位、愿景、内容发展等方面,加以比较观摩,藉以深化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有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共同弘扬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5.
刘洋 《保定师专学报》2009,(5):87-88,129
“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之墙阻碍了我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墙”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以及“墙”语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特征,进而说明拆除文化之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文化的交融与沟通,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传播已成为经济合作的基础和共识。推动音乐文化的互联互通,对客家山歌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互惠的机遇。通过对客家山歌传播的现状、客家山歌海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对外传播的影响等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客家山歌的传播和交流,以及海外客家人对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3):124-128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客家体育文化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客家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同时,客家体育文化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文化动力支撑.客家体育文化发展面临地域、民族差异与文化误读;国际竞争力不足;创新与传播乏力等诸多挑战.建议树立科学的客家体育文化价值坐标;建设客家体育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客家体育文化现代化传播体系等,以更好地发挥客家体育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和价值,继承与弘扬优秀的客家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3S"技术的概况,分析总结了其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指出了GIS技术应用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方向,并由此提出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大型客家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构建及其“合作”品质的提升是高职院校质量建设至关重要的方面。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构建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分析,与此同时,也要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综合特性进行研究,而质量文化中“合作”品质的提升则应贯穿在质量目标的制订、教育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并加以强化。  相似文献   

10.
客家人生活方式的演变对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番”①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强烈的宗族血缘观念导致了客家华侨移民南洋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决定了他们出洋的方式;务实经世观念使“性喜读书”的客家人不拘泥于“仕途”而能趋利出洋;经济价值观念的演变则使客家华侨和侨眷的经济生活普遍较优,并成为推动客家人“过番”的重要因素;客家女性的持家方式也让客家男人放心“过番”。  相似文献   

11.
论赣台客家民俗旅游合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渊源,各自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也互有优长与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西已推出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着力打造"江西风景独好"形象品牌,在国家旅游政策的支持下,赣台客家民俗旅游迎来发展的最好机遇期,赣台客家民俗旅游互相借鉴与合作发展势在必行,且前景光明。建立赣台旅游机构合作联盟,整合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打造参与体验式客家民俗旅游产品,策划完美的"台闽赣"客家旅游线路,加强客家民俗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创意设计,加大赣台客家民俗旅游的立体式宣传与营销力度,必将促进赣台客家民俗旅游合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族群文化;并透过台湾客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家"移垦社会"的生活面貌,追根溯源地发掘了客家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前两个版本课标的修正和提升。本文对其中“文化”的标准进行初步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主要是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确定、语文课程“文化”体系的建构和语文课程“文化”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郑颖琦  张超 《现代语文》2009,(6):136-137
任碧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华裔作家群中较有影响的一位。其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体现了她一贯的文化观:对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大熔炉”理论模式的挑战,并主张建立一种美国“色拉碗”式的多元文化。也就是说,在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每种文化都有发展和变革的必要,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身份的流变也应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闽台文化包括闽台地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闽台文化渊源深厚,但台独分子在历史、文化、思想和教育等领域的“文化台独”活动也日益猖獗,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面前,福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反对“文化台独”,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凯 《文教资料》2014,(29):146-148
台湾本土电影在经历了健康写实电影和新电影的发展阶段之后,伴随着新世纪政局的更迭,尤其是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之后,两岸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步入正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台湾导演开始致力于拍摄以青春爱情题材为主的商业片,以期获得内地电影市场的青睐,摆脱“台湾电影已死”的论证。本文通过对“在地”与“他者”、两性形象以及地域时空三个方面进一步对台湾本土电影的去政治化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8.
将“两个结合”与“一个结合”命题关系简化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而不加以学理诠释,容易忽视“一个结合”中所具有的“第二个结合”的意蕴,也容易把“两个结合”的命题粗浅地理解为话语的增加。应从命题演化的历史逻辑把握其理论逻辑的发展。“一个结合”命题蕴含了“第二个结合”的意蕴,因为其理论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民族形式”,实践要求包括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两个结合”对“一个结合”的发展体现在:在内涵的提升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华文明特质,阐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在路径的拓展方面,通过双向互动达到“互相成就”,通过“两创”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9.
“后街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校园文化一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当前的高校“后街文化”呈现给学生的主要是消极的文化特征,因而高校有必要对“后街文化”予以重建。在重建“后街文化”时,高校面临着来自体制、机制以及缺少良好沟通平台等方面的问题。对“后街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树立和谐“后街文化”建设理念;赋予高校合法的“后街”治理者身份;健全“后街文化”建设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社区政府担任“第三方”,搭建文化建设中各方的沟通平台,是重建和谐“后街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异质说”是一个常常被我国学界论及的论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异质说”折射出国人长期以来积淀的历史和现实感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某种夸大乖误解。中西文化“异质说”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词义的不确定性、人类“整体性大文化观念”的缺失、对文化终极目的认识的错位.以及在中西交流的历史过程里形成的倍受压抑的民族情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