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父亲”形象是余华小说中一个值得研究的亮点。在作品中该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受伤的父亲”和“消失的父亲”两大类型。“受伤”和“消失”两大精神特质彼此交叉,集中表现出“父亲”这个他律机制被弱化。  相似文献   

2.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说:“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父亲是一  相似文献   

3.
所谓定名结构,是指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这种词组,根据定语层次关系的多少,分为两类:单层次定语的偏正词组和多层次定语的偏正词组。在这两种类型的偏正词组中,“的”作为定语标志,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譬如说:“我父亲”和“我的父亲”,用不用“的”似乎无所谓,这里的“的”可以省去;不过,在“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亚的其它部分”这一多层次定语的偏正词组中,“的”一个也不能省,这是其一;其二,“我父亲”和“我的父亲”,细细推敲,也还是有区别的,“我父亲”总比“我的父亲”要亲热得多,“我  相似文献   

4.
父亲作为子女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在子女儿童期的人格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乃至在青少年期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独立性、创造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目前“父亲教育缺失”的现象,本文从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独特影响、重建父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父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试图找出解决“父亲教育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去华北烈士陵园,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指着一座俯身冲锋的雕像问父亲:“这是谁?”父亲:“八路军。”孩子:“在干啥?”父亲:“打日本鬼子。”  相似文献   

8.
郑德体 《教师》2011,(13):19-19
俗话说:严父出孝子,严师出名徒。“严”在辞海中有一种释义为“父亲”,父亲形象是双面的,一面是敬畏,一面是慈爱。严师是享受权威和付出爱心的“父亲”。  相似文献   

9.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关爱。虽然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细细读来,仿佛回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个童话。一个温暖的冬日,阳光柔和地照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认真地品读课文。我轻轻地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举起手来,有的说“:父亲是个很爱鸟的人。”有的说:“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说“:父亲很喜欢鸟,但他不是一个猎人。”这时,传来一声嘀咕“:说不定父亲以前是个猎人。”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炸弹扔在了祥和的教室里,我也颇受震…  相似文献   

10.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在学校住读,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儿…  相似文献   

11.
明确的目标     
《现代语文》2005,(8):40-40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停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父亲摇摇头说:“不对。”老二的问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相似文献   

12.
“父亲在场”,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定、个性品质的形成、情感智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将“家庭教育中‘星爸’工程建设”作为提升学生品格的一大支柱,通过专题讲座、校本教材、写评留言等爸爸学堂,唤醒“父亲在场”的意识;通过学爸运动、学爸技能等学爸行动,激发“父亲在场”的荣耀;通过约定专属的“爸爸时间”、参与专属的“亲子活动”等亲子行动,享受“父亲在场”的幸福,积极打造有见识、负责任的“星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在场”,促进家庭场域中父亲角色功能的发挥,助力孩子品格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赢得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关于蘑菇的对话儿子:“爸爸,蘑菇是长在很湿的地方吧?”爸爸:“对,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儿子:“……”(提示: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使蘑菇怎么样了呢?)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一个“鸣”字问父亲:“爸爸,这个字读什么?”“鸟字。”父亲很肯定地说。“‘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父亲解释说:“……”(提示:父亲怎样回答“鸟”有“口”这个问题才能创出“笑”果呢?记住,别忘了要结合题目哟。)做好事父亲:“你今天做好事了没有?”儿子:“做了,爸,我和另外四个孩子帮助了一位老奶奶横过马路。”父亲:“为…  相似文献   

14.
运用心理分析批评理论,分析论述文学中“父亲形象”缺省与失职现象,父亲原型的象征意义,其对子女产生的心理作用,在父亲失职、缺省情况下出现的“替代型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理由     
汤宏 《师道》2002,(6):55-55
有一则小故事:父亲常常早出晚归,与儿子难得有时间在一起。一日,儿子等父亲归来,问父亲:“您一小时挣多少钱?”“10美元。”“那么,请您借我一美元。”父亲拿了一美元给儿子。儿子赶忙跑回自己的房间拿出另外9美元,送到父亲面前说,我能否用这10美元换你一小时?……父亲感到万分惭愧。  相似文献   

16.
儿子的疑问     
一个孩子问父亲:“爸爸,做父亲的总是比儿子知道得多吗?”“是的。”“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孩子又问。“瓦特。”父亲神气地回答。“那么,为什么瓦特的父亲不发明蒸汽机呢?”儿子的疑问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8.
“父亲”是多么平凡的字眼,而父亲的形象又是多么的伟大。读了《天下父亲》一文,感动得直想哭……文章选取的是父亲从遥远的大别山深处来到城里为上大学的儿子送学费的情景,故事情节感人,字字有情,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具体表现在:首先,文章生动地刻画了慈父的鲜明形象。父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越是熟悉就越是不容易写好。本文就选取了一个小的侧面,把父亲放在这样一个具体的环境里边来刻画。写到了父亲的“狠”,为了“我”念书而照样揍。这表现了父亲管教的严格和望子成龙心情的急切。当“我”得知父亲来为“我”交学费,而披衣光脚迎…  相似文献   

19.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相似文献   

20.
“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从不同方面塑造儿童的心灵,对于作家日后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对作品情感类型的影响极大。父亲在老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在老舍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之名”却并未消失,通过母亲的话语,甚至是通过一些物体得到体现,“父亲之名”——母亲——孩子构成了新的家庭三角平衡关系。于是,父亲的角色功能靠“父母之名”的形式存在于老舍的生活与心灵中,并对老舍的人生抉择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