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溢称“文正”,他所率领的地主武装湘军经十数年苦战,终于残酷地镇压了势力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清政府度过统治难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人生哲学起了重要作用。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从属于他那个阶级的政治范畴,是和他的政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中国士大夫“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的阐发和实践,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天生人成思想是荀子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荀子将人文化成看成诗乐艺术发生的缘由与理论旨归,充分重视诗乐在儒家人格修养以及社会安定、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文以明道的文艺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这部历史小说力求恢复曾国藩的本来历史面目,纠正以往的漫画成份。本文从曾国藩的文化性格,政治生涯,识人用人等几个方面分析他,意在说明曾国藩乃是个人与时 代错位的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5.
姚渊亭 《新读写》2009,(6):36-37
童年时代,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我暂且叫他“童年偶像”。小作者的心里也有一个“童年偶像”,就是他的叔叔。和叔叔间的有趣经历成了小作者心里的一道风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叔叔却被“偷”走了。这是生活的必然,还是偶然?读来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但是比起曾国藩在政治事业上所获得的成功,他在家庭教育上获得的成功明显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一样东西,那便是"书"。曾国藩一生坚持读书,"读书"二字贯穿了其生命的始终,不但为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用为家族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未曾写过读书方面的专著,但其读书理念在《曾国藩家书》中依稀可见,并随着家书流传后世。本文仅就曾国藩的读书理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古文发展到曾国藩实现中兴,曾国藩以其政治影响力、系统的古文创作主张和强烈的立派意识网罗了大量人才,形成了一个以曾国藩为中心的古文创作群体。20世纪初,文学史家对这一群体的命名经历了一个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文章系统归结了早期文学史家对这一群体的研究状貌,认为以“湘乡派”来概括这一群体不符合文学史上文派命名的规律,应当以“曾国藩古文创作群体”来概括这一群体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8.
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他纠集一批从性理之学中走出来的士儒,组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反革命军事集团,从政治、思想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一整套的反革命策略,对太平天国进行残酷的镇压。一、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1、表面上减轻“民间疾苦”,目的为收拾“民心”。曾国藩曾上  相似文献   

10.
君子之交     
王国华 《学习之友》2009,(12):16-16
1855年,湘军统帅曾国藩遭到太平军的重创,连失武昌和九江,退居南昌,逼得曾国藩要自杀。其好友,也是他的幕僚刘蓉极力劝阻,救了他一命。在这最困苦的时候,郭嵩焘亦远道赶来安慰他。三个人诗酒唱和,谈天说地,暂时缓解了曾国藩的焦虑。为了报答两人,曾国藩告诉手下,刘、郭跟自己如同一个人,大营里的钱粮他们可以随便支取,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公元1811年~1872年)字涤生,乳名宽一,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政府到蒋介石民国时期,不少人所崇奉的偶像之一。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从“勋高柱石”的“英雄”到“汉奸刽子手”都有,真是判若云泥。曾国藩处于中国封建主义没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连接点上,其思想深深打上了中国近代史的烙印。尽管他在主政时劣迹累累,但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特别是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却有不少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2.
每年再忙,我也抽出教师节、春节前去探望我小学的班主任,因为从小至今,他是我心中的“教师偶像”。“赵老师帅,他学识丰富”,这是一个小学生心中的偶像标准。踏上教师岗位,我幸运地碰上了“伯乐”——个教研室“老法师”走进我的课堂,他赞扬我“外美内秀,有教师气质,基本功扎实,语文课上得漂亮”。此后,这个“外美内秀”就成了我不断勾勒、  相似文献   

13.
郦波 《中华家教》2011,(8):39-40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读书要读经典,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受骗     
“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清朝名臣曾国藩任官之时,素以礼贤下士著称。有一天,一个陌生人前来拜访他,此人穿着得体,谈吐不俗,言论又十分精辟,曾国藩非常欣赏。两人论及当代人物,客人分析说:“胡林翼公办事精明,别人无法欺骗他;而曾公您则是以诚待人、以德感人、虚怀若谷、爱才如命,别人不忍欺骗您,这不是胡左两人可以和您相比的。”曾国藩闻言大悦,强邀他留下,当作上宾款待。不久曾国藩又交付他一笔巨款,托其代购军火,这人拿了钱却一去不返。曾国藩跺脚叹息道:“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华南理工大学魏悌香荐自《叩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谓之“咸元三折”,系指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初九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连三次向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呈递的奏折,即《议汰兵疏》、《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与《备陈民间疾苦疏》。这是曾国藩在清王朝处于又一个改元换代之时,又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之际,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革新时政、应对时局的主张。“咸元三折”,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曾国藩的政治军事思想,对曾国藩后来的政治军事生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一个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写字曾是曾国藩日课的三大内容之一。他在书法上走过了一条由泛到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之路。由乾坤大源,曾国藩深刻而具体入微地推出了他的书法阴阳美学说,对于当时的南北书派之说也有独到的认识。曾国藩十分重视用笔,认为雄奇加淡远,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曾国藩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苦心追求的书法艺术因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研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摆在相关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梳理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和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借鉴曾国藩家庭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一生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他为了将其子弟培养成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人才 ,在其家庭教育中贯彻了有关德才统一、知行统一的原则。德与才的统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一个人要获得全面性发展 ,必须具备健全的理性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同时也必须具备发达智慧、系统的知识和实际的才能。德才兼备一直是儒家传统教育的原则和目标。曾国藩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在家庭教育中 ,继承了德与才的统一。曾国藩的德才统一原则有多种内涵。首先 ,这一原则强调德才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缺一不可 ,任何单方面的偏执和欠缺 ,都不利于人才的…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曾门五兄弟》,写的是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和曾国葆的故事。为什么读这本书呢?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曾国藩是一个载入中华史册的名人。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今湖南人。他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组建湘军,振兴清廷军政,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效法西方,坚持富国强兵,堪为洋务运动先驱;他在义理考据方面,成就斐然,公推天下文章领袖;他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由此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相似文献   

20.
我——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幽默风趣的小笑话、优美动人的散文、离奇曲折的童话故事……都是我的最爱!那些满腹经纶的作家们都成了我心中的“小偶像”。啥?你问我“大偶像”是谁?呵呵,他既不是老舍、巴金这样的大文豪,也不是郭敬明这样的新生代,我心中的“大偶像”叫“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