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徐老师:同学们,为了探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达的社会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感受一番吧!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确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伟制和巨构,其艺术成就之高,使人叹为观止。全文不过三百二十二字,记事则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抒情则未着一字,寄寓极深;写景则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也恍如身临其境。无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爱读此篇。所以唐代大诗人对他十分仰慕:“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前面的记。写的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事迹。诗和记从所写的重点及表现手法来看都不相同。诗中直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桃花源记》的内容与梅山人的生活形态、历史、地理环境相互联系进行分析,认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就是梅山地区。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6.
12月21日 雪 夜深人静,我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想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渐渐地,渐渐地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相似文献   

7.
梦游桃花源     
春到三月,鸟语花香,金光灿烂,景色宜人,漫步校园,令人心醉,拜读《桃花源记》所记载的世外桃源生活令人神往,今日吟咏,倍感亲切,使我思绪悠长……入夜,躺在床上,《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平等、安逸的"理想社会"使  相似文献   

8.
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创设了两个神奇的山洞。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对水帘洞和桃花源进行比较。比较后可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庐山脚下的康王谷,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在陶渊明之前就产生了躲避战乱的文化,由此成为《桃花源记》的原型,并在此后的历史中不断积累着相同主题的文化。这一点对了解《桃花源记》的深刻含义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创设了两个神奇的山洞。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对水帘洞和桃花源进行比较.比较后可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写作此文时,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多年,经历了"猛志固常在"的青壮年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陶渊明也曾作诗"心远地自偏"以自嘲,但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承先启后的发展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陶渊明。他的诗大量描写了如画的农村风光和质朴的劳动生活,人称田园诗。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写得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的名篇还有散文《桃花源记》等。《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不纳赋税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诗中描写桃花源里的情景是:“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意思:相互帮助努力农耕,太阳落山一起休息。桑竹长得茂盛,豆谷按时播种。)诗中最后写道:“愿言…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动人的构思,它光辉的思想,一直吸引着人们.本文想就以下六个方面对形成桃花源理想的社会根源作一探索: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东晋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生在东晋偏安、晋宋易代的时候.东晋皇室和豪门贵族过着奢侈淫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从桃源社会的思想渊源上探究,将发现桃花源里的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一,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景表达,更蕴含着积极的理性探索与非凡的超越精神,共同构建起了桃源之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志 《小读者》2013,(8):37-3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似文献   

18.
走进桃花源     
张来仪 《初中生》2009,(6):42-43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美好的田园风光。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世代以耕种为生,真是怡然自得。他们是在秦朝躲避战乱时寻到了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地方,并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后,引发后世文人极大的兴趣,各种议论也随之产生。大致说来,后人对"桃源"故事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神仙说、纪实说、寄意说。相比之下,本文更倾向于寄意说。因为,这一说法不仅与陶渊明儒、道兼容的隐逸思想相吻合,而且与诗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譬如桃源之名、故事情节及其结局等)亦有关联。可以说,世外桃源的创设,既是陶渊明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表达,也是其对所处"大伪"世风的自觉抵御。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魅力绝伦的好地方。当我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之后,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就深深地吸引了早已厌倦了激烈社会竞争的我。不知不觉,窗外明亮祥和的月亮陪伴我进入了梦中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