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宜都方言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可能的句式"得得V"。对"得得V"的研究不仅涉及"得得"和"V"本身而且还从"得得V"的对称否定式展开多角度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华蓥话的动态助词"咖"表动作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主要有"V+咖"、"V+咖+O/C"、"V/A+咖了"、"V+O/C+咖了"、"V+咖的"、"V+咖+O+的"句式.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助词"咖",多集中在湖南方言.对"咖"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华蓥话与湖南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3.
杨静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5):9-11,62
安康汉滨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但其方言中却活跃着一个中原官话区没有而广泛存在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方言区的句尾助词"在"。本文描写了安康汉滨方言句末助词"在"的句类、句式分布情况及其语法意义,并将其与西安方言、成都方言、英山方言的同义表达句式相比较,指出安康汉滨方言因为受周边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4.
上古汉语的"V+OT+于+OR"句式是与格句式;现代汉语双宾句式和与格句式共存的格局是上古汉语特征的继承.自先秦时期,汉语双及物句式由次要宾语型双宾句式和间接宾语型与格句式构成的混合型发展为由混合型双宾句式和闻接宾语型与格句式构成的新的混合型;"V1V2+OROT"和"V1+OT+V2+OR"两句式并无发生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探究汉语中"V1着也是V1着,……V2P……"句式的来源,分析该句式的结构特点,V1、V2的语义特征以及V1与V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动词"V1"在这个句式中受限制的原因和应该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娄底方言中有代表性的 10个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对比分析 ,可以从中看出该方言语气词的两个特点 :一、有的语气词声、韵同而调异 ,凭声调差异区别语法作用 ,例如第一、二两组语气词 ;二、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确有联系 ,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语气词 ,它们在不同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 ,似乎难以发现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娄底方言中有代表性的10个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对比分析,可以从中看出该方言语气词的两个特点一、有的语气词声、韵同而调异,凭声调差异区别语法作用,例如第一、二两组语气词;二、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确有联系,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语气词,它们在不同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似乎难以发现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双宾语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历来被国内外学者关注.它在普通话中的句式为S+V+O间+O直,但是在光山方言中则存在另一种句式S+V+O直+O间.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来探析光山方言中双宾语句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本选取娄底方言中有代表性的10个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和对比分析,可以从中看出该方言语气词的两个特点:一、有的语气词声、韵同而调异,凭声调差异区别语法作用,例如第一、二两组语气词;二、有的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确有联系,但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语气词,它们在不同句式中所表示的语气,似乎难以发现其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娄底方言属湘语娄邵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娄底方言中的副词与普通话比较,在表义和句法功能上有一定的差异,很有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广东梅县方言的比较句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等比句和差比句.本文对梅县方言的比较句式进行了分析描写,阐明了它们的句法特征和使用特征,同时指出了它们与普通话、闽粤方言比较句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Xx"式反复问句是全州方言常用的一种特殊疑问句式,它是方言另一疑问句式"X-Neg-x"式反复问句省略否定副词紧缩的结果。"Xx"式反复问句的语音特点、语义功用和语法功用富有方言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5.
娄底方言属湘语娄邵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娄底方言中的副词与普通话比较,在表义和句法功能上有一定的差异,很有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7.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8.
谷城方言"给"有语助词这一与普通话不一致的词性,并存在祈使句"给语助+给动/给介+X+给语助"这一特殊句式。梳理谷城方言"给"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揭示语助词"给"产生的动因,并运用"叠加"、语义特征及焦点结构理论对"给语助+给动/给介+X+给语助"句式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V满"分化为"V满1"和"V满2",总结出区分二者的形式标志为"其后能否出现表示确数的数量成分或具有[ 数量]语义特征的名词"。对"V满1"句式中同一个动词进入"X里"和"X上"两个框架的情况进行了认知解释,考察了"V满2"所构成的歧义现象、语义类型及其分布表现,还对"V满了很多NP"句式扩大化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①。  相似文献   

20.
利川方言的"得"除了能作动词表"获得""完成""有"义,还表可能义,有四种用法:作前置型助动词,动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表可能性的"得"字结构疑问句句式有:得V/A不、V得(A)不、V_1得V_2不、得不得V/A、V得V不得、V不V得、V_1得V_1不得V_2、V_1不V_1V_2得、V_1不V_1得V_2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要得不"和"得行不"系列结构疑问小句不仅有明显的句法结构特征,还可以作话语标记,具有多种语用功能,体现与语用照应的互补作用,同时有自身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