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张玲 《档案天地》2004,(7):34-34
提高信息资源在档案建设中的利用率,方便快捷地处理信息,是新时期档案工作深化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尽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存储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的远程化,切实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方式的束缚,走出一条档案事业与时俱进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指从事档案目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存储、管理与传输,以数字化检索方式,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窗口。建设数字化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处理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就其本质来说,是管理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各项社会活动服务的工作。它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基点,以优选为前提,以便于检索、在线利用为发展方向。档案数字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长于90年  相似文献   

4.
馆藏档案数字化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始馆藏数字化是指将传统档案馆的馆藏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经过整理和组织后,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里,目的是为了快速检索、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提供远程信息服务。建设数字档案馆时,选择传统档案馆的原始馆藏进行数字化,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一)将全部原始馆藏数字化采用这种方式将传统档案馆全部的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起来的数字档案馆完全继承了传统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原来的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后,档案馆通过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档案信息查询服务,而且用户可以足不出产就…  相似文献   

5.
档案信息数字化鉴定工作是关系到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大问题,本文在明确档案信息数字化鉴定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对鉴定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明确鉴定工作的内容和原则,为尽快建立一个系统化、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存储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服务利用体系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企业档案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加强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手段。档案数字化,是指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将实体档案的形态转化为数字方式存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馆藏档案数字化十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馆藏档案数字化,应遵循以下十项原则:  相似文献   

8.
照片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的银盐感光材料的照片档案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经过整理和组织后,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里,实现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照片档案(或称电子照片档案)具有贮存便捷、保存期限长、检索高效、利用方便,可以提供远程信息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纸质档案数字化及现行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确保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处理、传输、应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逐步实现高校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高校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进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在信息时代.如何顺应档案信息化建设浪潮,推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针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建设》2005,(8):59-59
最近,省档案局在南京召开全省档案数字化研讨会,研讨会由省档案局副局长齐丽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冯惠玲作了题为《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及有效开发》的专题报告,6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专家分别就档案数字化工作业务程序规范和标准、档案数据库建设与存储、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档案数字化相关科技产品说明与展示等问题作介绍。省档案局局长韩杰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活动中全面应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用信息科学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数字收集、存储、转递,以信息化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完成以档案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2.
柴瑜 《兰台内外》2012,(4):57-57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数据归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通过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形式的存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正档案信息资源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挑战。从策略、技术、管理等各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保障工作,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技术和手段,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一、多样化的技术是维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在数字档案的输入、存储、传输和提供利用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14.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元数据在数字化工作中扮演着基础与核心的角色,将档案信息中蕴藏的历史联系在数字化工作中揭示和体现,是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档案建设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  相似文献   

16.
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高速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目前,我市在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方面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市馆及十三个区县馆藏档案的录入量已达186万条,为进一步加强数字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数字化建设的方针、方法与原则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从实际工作中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张捷 《档案》2008,(6):25-27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并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联接以提供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的数字信息系统。它具有业务管理自动化、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档案信息社会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发布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无论是数字档案馆还是数字图书馆,其信息服务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档案用户,知识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8.
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目前正在开展的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管理研究的探索,是借助"数字档案融汇服务系统"课题,进行档案数字化信息元数据的获取、描述、组织和存储等一系列研究,以期实现对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有序组织,进一步揭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9.
档案数字化管理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浙江省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档案工作面临着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完会意义上的共享,就应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20.
李超 《兰台内外》2009,(5):20-20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通信网络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具有业务管理自动化、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档案信息社会化等特征。在数字档案馆的应用和实践中,数字档案馆服务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