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大量增加,其身心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完成了“补偿性关爱”及“留守儿童”的界定,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补偿性关爱”的心理成因及外在表现,在探讨“补偿性关爱”对留守儿童的多种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消除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危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解放儿童”的提法需要得到辨明。“解放儿童”缘起于儿童遭受束缚、压抑、痛苦,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当下的,既有政治的又有文化的,既有儿童教育内在的问题又有成人世界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本身需要理性分析,系统考量。  相似文献   

3.
常艳春 《家教指南》2006,(12):11-14
近几年,有关“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近.还有许多读者朋友给本刊来信、来电咨询:什么样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把普通儿童变成“超常儿童”?如果“超常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还能否保持其超常的优势?……为了帮助广大家长朋友答疑解难、走出困惑,我们将大家咨询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类,并特意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教授为诸位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问题儿童”的形成有社会原固、学校原园、家庭原因等各方面影响,在其不良行为的矫正中,学校应根据自身忧势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德育、管理等环节,并协调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减少乃至杜绝“问题儿童”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农民常年、甚至多年在外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经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全社会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应采取多方面的应对策略来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7.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而所谓“儿童的样子”,就是对一切都怀有好奇。但在我们呼唤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今天,儿童的提问受到怎样的待遇呢?我们常常乐于回答“这是什么”,却苦于,难于甚至不愿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尽管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多有所逗递,但始终却没有脱离“成人宰制儿童”的阴影。让我们正视儿童所面临的处境,并进一步反省当今儿童的“生活世界”。惟有拨开其迷雾和锁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回到“原初”状态,才能“敞亮”起来。  相似文献   

10.
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儿童的声音呢?勿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的压制:——“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不许插嘴,……”——“有问题,下课再问!”……压制天长日久,课堂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儿童,谈何素质?“集体失语”的课堂,谈何素质教育?课堂上,应该让儿童发出声音,这是儿童的权利,而不是教师对儿童的恩赐。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  相似文献   

11.
现行中师《生物学》教材在某些章节后面的练习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小学生的问题”(以下简称“小题”),此类问题是小学生经常碰到并易于提出的,教师回答这些问题当然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非易于接受的知识。因此,在中师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讨论、解释这些“小题”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为此,我对这类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I‘1路,现简介如下:1“小题”的特点教材中的“小题”,都安排在一些章节的后面.共有50余间。其特点如下:11‘’小题”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出来的。初登这个世界的儿童,对周围…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来看,“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品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认识与了解“活教育”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陈鹤琴把“活教育”实施的前提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与了解儿童,二是热爱与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4.
追“源”溯“流”是人们发现事物规律,科学行事的重要方法。探索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与流,以及最终旨意,就是把握儿童个体作文的内在规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l]的过程。夸美纽斯曾指出,“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日本文即从“内发”的视角来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小学教育中,很少使用“ pupil” (小学生 )这个词,而频繁使用“ children” (儿童 )这个词,这不是一个词语使用习惯的问题,而是贯注了一种教育理念。   儿童,是人生的初始阶段,是生命过程中一个自然的阶段,人生的“儿童”定位是自然的定位,是人本的定位;学生则是一个社会角色的定位,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社会功能性定位。教育之于“学生”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其在将来发挥社会功能;而教育之于“儿童”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其幸福、愉快地度过人生的初始阶段,教育的人本意义就在于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一些做法过分…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家中,周作人是最重视和关心儿童、儿童文学问题的。本文通过对周作人早年的重要文集《自己的园地》的分析,探究了周作人重视儿童、儿童文学问题思考的缘由,以及这种思考在他的“人学”观中的意义。可以说,周作人始终把儿童、儿童文学问题与“人”的问题紧密相连,儿童、儿童文学的思考是对他“人”自身全面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他的“人学”观中具有特殊意义。也正因此,周作人才始终热衷于儿童、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多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其子女大多留在农村,由其祖辈、代养人或学校照料,形成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作者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性格特征、学习状况、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幼儿园随机选取4~6岁儿童260名,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其人际问题解决策略,结果发现:(1)4~6岁儿童的“交友”“言语沟通”“让步或脱离,中突”策略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且以“言语沟通”为首选策略;(2)策略的有效性在4~6岁儿童中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策略的适当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发起交往情境中,策略的有效性显著低于冲突解决情境。其适当性则显著高于冲突解决情境。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这是精彩的忠告,又是让人深思的警策。教育,往往把儿童视作“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教师总是焦渴地期盼着儿童能尽早摆脱幼稚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语),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