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发展加工贸易是浙江省抓住外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发展加工贸易对于保持浙江省外贸出口持续增长、承接国际间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加工贸易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增值链条低端环节,加工贸易中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和分额。推进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河南省的加工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河南省的加工贸易模式比较单一,发展路径相对简单,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河南省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树立企业创新意识等策略来提高河南省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新一轮国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由于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关键要素的制约,有产值1400万亿元的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向包括重庆在内的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诸多出口导向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被迫停产或倒闭,导致重庆360多万民工返乡失业。油然,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关键时期。要从根本上消除“一圈像欧洲、两翼像非洲”的重庆现象,化解“返乡民工潮”矛盾,只有主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产业经济,打造加工贸易产业栖地,才能将返乡失业民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返乡创业的资本,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才能给城乡居民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促进“一圈两翼”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成就城乡统筹伟大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地区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各地加工贸易转移成效良莠不齐。在各地区加工贸易转移承接模式中,收效良好的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明确自身优势,给予贸易便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企业生产,建设配套产业,兴建基础设施,避免产业同构,实行错位发展。目前,我国加工贸易转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足,区域间仍存在无序竞争,产业配套能力仍显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地区自主品牌企业培育乏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功加入WTO ,赋予了我国加工贸易全新的发展环境 ,给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加入WTO对中国加工贸易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给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定位和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安徽省的加工贸易起步较晚,对全省GDP贡献不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良好发展机遇中,做好产业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以促进全省加工贸易的迅速崛起和转型升级对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比邻两广,是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永州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优化承接投资环境,打造承接投资平台,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力。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加工贸易整体发展缓慢,优势产业不明显;企业招工困难,缺乏人才;金融服务落后,企业融资困难。因此,优化永州市产业必须合理布局产业;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和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9.
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也是参与国际分工和分羹世界经济的捷径。20世纪以来,广东和台湾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湖南作为后来者发展相对缓慢。事实上,整个中部加工贸易与东部相比,在规模和层次上都相差甚远。文章选取湖南、广东和台湾三个地区,从环境要素和环境评估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三地加工贸易发展的条件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加工贸易被赋予“大进大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贸易磨擦也在不断地涌现,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的贸易伙伴都举起了贸易保护大旗。中国的加工装配活动是成功的,已在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国际收支和技术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产业在比较优势将消失的趋势下,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并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最优选择。促进国内配套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明确加工贸易的发展是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